賈艷玲
(河北省淶源縣南關中心小學,河北 淶源 074300)
相比其他的體裁,童謠更加形象生動,語言也較為優美。同時,其能結合幼兒學習語言的具體特征,既能讓幼兒體會語言的美妙,也能讓他們安撫自身的情緒,并在無形中對幼兒的想法、行為和感情做出引導,讓他們在學習童謠時不自覺地對其進行續編、改編,最終將其中的語言內化吸收。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在逐漸增強,有越來越多的內容需要他們用語言的形式來表達。從當前狀況分析,部分小班幼兒逐步具備一定的語言學習綜合能力,不但能學習到不同的語言形式,而且能明顯展現出自己的個性。當幼兒進入中班或大班時,他們更會靈活、變通地選擇動畫片或平時生活中的語句進行模仿,甚至對模仿來的語言進行創新。部分大班幼兒會不自覺地對生活中的語言進行獨立摸索,更會在表現欲和好奇心的影響下自覺積累詞匯語句[1]。例如,很多時候幼兒在聽到某件趣事后,便會不自覺地復述其中的內容,碰到自己感興趣的故事更會在闡述時添加一些新情節或語句,繼而引發對童謠進行續寫、創寫的欲望。
童謠大部分由地方語言所講述和唱誦,在提倡普及普通話的現代教育中,方言的傳承也不能忽視。方言鄉音承文明,是本土文化的厚重積累,是情緒的直接表達,對每個人都有著特殊的情感意義。3 至6 歲是幼兒發展語言的關鍵時期,如果能在學習掌握普通話的基礎上學習方言,可以幫助幼兒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風俗人情,使幼兒更快地融入社會,對傳承、傳播本土文化,保護、發展當地文化特色有著重要的意義。比如,海安童謠:“狗兒生的狗兒俊(海安方言不用“俊”,讀tong 的第四聲),貓兒生的貓兒俊,刺猬(海安方言讀“瓷魚”)生的滑滴滴,黃鼠狼生的噴噴香。”幼兒在讀這樣的家鄉童謠時,情緒非常高昂,體會到了其中最親切的家的感受。大家一字一句地跟著教師讀誦,甚至在一日活動的過渡時間內相互讀誦并扮演童謠中的小動物,幼兒們都覺得這樣的童謠有趣,讀來好玩,無形之中將方言鄉音的傳承教育延續了下來。
在幼兒園的平時生活里,幼兒大多生活在小集體里,與在家里不完全相似,因為家中的父母不會系統教授幼兒本領,也不會硬性要求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不過在幼兒園里不是如此,這里有很多的規則,而且這也是幼兒在集體中生活必須了解并遵循的規則。不過在教授的過程中,如果教師過分運用命令的口氣進行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幼兒以形象思維發展為主,邏輯思維相對發展稍晚一些。所以筆者認為,教師要盡量用幼兒愿意接受、理解的方式教會他們規則。要怎樣進行教授?筆者覺得這個過程要結合生活:在生活的過程中學習,進而掌握生活中的知識[2]。比如,我園所屬江蘇南通地區,幼兒的副餐時間會提供本地特產:脆餅。一來脆餅入口香脆,適合幼兒食用;二來符合當地飲食文化的傳播需要。然而現在的幼兒零食吃得太多,各種美味都見過,反而不太接受這樣的傳統食物。為了讓幼兒接受,筆者帶領幼兒了解脆餅的文化,學習南通通州西亭地區的脆餅童謠:“西亭脆餅十八層,層層分明能照人。上風吃來下風聞,香甜酥脆愛煞人。”通過這樣的童謠學習,幼兒對脆餅不再是避之不及,反倒是愛之有佳。在此基礎上,幼兒逐漸養成了不喜歡吃的東西可以嘗一嘗,慢慢學會接受不一樣的味道,逐步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利用童謠淺顯明快、通俗易懂的特點,與幼兒自主游戲活動進行有機融合,我園開展的童謠與自主游戲融合的活動有很多典型方案。教師很多時候運用游戲的方式教授幼兒童謠,讓他們跟著教師玩,并和他們及時互動交流,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比如,南通地區耳熟能詳的童年游戲《炒蠶豆》《老鷹捉小雞》等,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相幫助,合作團結,可以讓幼兒的身心愉悅,更能培養他們的多項才能。幼兒一邊玩游戲,一邊唱童謠,很快激發了幼兒參與的興趣,童謠的節奏韻律,使游戲氛圍非常歡快。如《跳皮筋》:“上海小姑娘,穿上滑雪衫,戴上紅領巾,學習好榜樣!”不僅韻律節奏明顯,還具有一定的正向引導作用,激發大班幼兒對小學的向往,對佩戴紅領巾的渴望。幼兒在玩樂的過程中與同伴之間輪流唱誦或者進行跳皮筋游戲,氣氛融洽,興趣盎然。游戲與童謠結合,改變了幼兒與他人缺乏交流的弊端,大大提升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是使幼兒終身受益的教學方法。
總之,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可以使用幼兒樂于接受的教授方法,幫助他們自然養成規則意識并獲得生活中的常識性知識,教授幼兒時一定要取材于生活。童謠教授方式雖然很好,但還是有許多地方需要進一步研究推敲,相信我們可以恰當地運用童謠教育,讓教授的過程變得有趣而簡單,進而讓幼兒在輕松的狀態中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