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梅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鞏固莊中學,河北 保定 072550)
在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下,學生的培養工作與傳統時代相比也產生一定區別。在核心素養與全面發展教育理念不斷被民眾提倡并重視的情況下,學生對藝術的欣賞能力與審美情趣已逐漸成為當前教學工作重點內容之一[1]。高中階段的教學工作是提升學生相關能力、充分落實核心素養理念與全面發展觀念的重要途徑,因此,當前諸多教育學者正致力研究在高中美術鑒賞課堂教學工作中踐行核心素養與素質教育理念。
從學生發展角度而言,在高中階段美術教學工作中開展鑒賞課程有諸多意義。其一,該項工作能有效促進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理念的落實。在教育改革工作不斷發展的前提下,學生在高中階段不僅要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更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提升自身藝術素養,從而做到全面發展[2]。而在高中階段,開展美術鑒賞課程能系統且專業地為學生提供鍛煉自身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可通過該課程教學活動充分學習賞析各類藝術作品,積累專業的藝術知識,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藝術水平,達到落實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目的。
其二,有助于學生將美學知識充分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從某些角度看,學生在接受充分鑒賞教育后,應將相關知識有效應用在生活實際中,才可認為是真正提升自身藝術鑒賞能力。而在高中階段美術課程中開展鑒賞課程能為學生提供專業鑒賞知識,幫助學生從專業角度分析藝術作品。尤其對以后從事藝術行業的學生而言,其在高中階段能接受專業且充分的鑒賞教育,能更為容易地在生活中應用相關知識,從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具生活氣息。
為進一步落實核心素養與素質教育相關理念,有效提升學生藝術鑒賞能力與美術素養,可采用以下方式開展鑒賞課程教學:
對于采用人教版高中美術的多數高中而言,其進行美術教學活動時期一般為高一年級,教學時間相對較少。因此,美術教師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采取有效策略。以人教版高中美術教材為例,該教材中第一板塊內容為中國美術鑒賞,其中包含多種材質的藝術作品,如陶器、玉器、青銅器、瓷器等,內容相對較多。針對于此,教師可根據鑒賞物品的種類將其分為不同鑒賞單元,如瓷器鑒賞、玉器鑒賞等,在完成初步分類后,教師應根據所鑒賞作品的年代順序,由遠及近地對作品進行整理排序。之后,為學生開展系統的鑒賞教學活動,使學生學會從作品產生的背景、時代特點等角度賞析作品。此外,通過對不同年代藝術作品的橫向比較,能幫助學生清晰地感受國內外藝術的變化過程。
對教師而言,在高中階段開展小組教學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在美術鑒賞課程中亦是如此。因此,教師可利用小組學習模式組織開展美術鑒賞課程教學,從而有效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以人教版高中美術第二部分內容“中國民間美術欣賞”為例,教師可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教學[3]。在上課時,教師可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之后按照作品內容的不同將所有作品分類,形成不同主題單元,之后將此內容分給不同小組安排學生對相關內容充分學習。在此過程中,小組內成員可發表自己的意見,從不同角度鑒賞作品,得出不同結果,之后由小組代表發言,讓其余小組也能充分了解自己小組的藝術文化,有效實現核心素養理念下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術鑒賞并非是一個獨立的活動,在開展美術鑒賞課程過程中,實行跨學科結合能有效提升相關教學效率,落實核心素養理念。以人教版高中美術中“文藝復興美術”為例,教師在對此單元作品開展賞析教學時,可在一定程度上結合歷史學科中文藝復興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文化特點以及藝術特色。這樣一來,學生能結合相關知識以更專業的角度欣賞作品,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藝術素養與美學欣賞能力,充分體現素質教育。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得出,在高中階段美術教學工作中開展鑒賞課程對學生發展而言至關重要。當前,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理念在學生教育工作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這就意味著教師在開展美術鑒賞課程時應以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為前提基礎,充分分析學生與教學內容特點,充分結合不同教學方式與學科特點,以更為有效的方式實行美術鑒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