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睿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
大學乒乓球教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在遵循學生心理、生理、年齡等特點的同時,應盡力實現其體育教學功能的多元化。單一、傳統型的乒乓球教學模式無法成功達到這一目的,而近些年來所探究出來的乒乓球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則在多項體育教學測評中展現了其獨特的優越性。高校乒乓球課內外一體化的重要特點就是,融合乒乓球課內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在教學管理、教學組織形式、課程內容選擇、課后教學質量評價等多方面實現革新,以課上帶課下,充分延展乒乓球課堂教學,實現課內教學和課外體育鍛煉同時注重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
目前,關于“課內外一體化”模式缺少一個統一的概念界定,就其模式分析與評價來說,“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核心指導思想為:終身體育、健康體育、素質教育思想;以發展體育綜合素質、樹立終身體育觀及鍛煉習慣為教學目標;教學程度,指導—自主活動—評定方式進行;師生關系轉變,由教師與學生相統一,學生為主體;教學組織形式上,分層次按集中教學與活動指導相結合,向課外延伸;課程考核上,采用教學、體育活動效果的綜合評定來進行教學評價。思想、內容、教學手段同步一致,成為相對穩定和趨于穩定的體系。這是區別于傳統封閉式教學模式的創新,強調充分實現以體育課堂教學為中心,課外體育鍛煉、課余體育訓練為拓展和延伸的教學理念。如果要給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一個定義,個人的角度來看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就是:集體育課堂教學、課外體育參與延伸、校園體育文化于一身的,有層級、多樣化的教學課程模式。
構建普通高校乒乓球“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打破了傳統名課堂教學模式的孤立性與封閉性,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機外延,促進了課堂教學內涵與形式上的開放。因此,在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堅持適應性原則,以滿足學生乒乓球學習需求為基本目的,實現對學校乒乓球教學資源的全面開發與整合,既要確保資源開發的完善性,又要避免因資源開發過度而導致的浪費現象產生。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傳統的乒乓球課堂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與發展的需求,因此,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禁錮,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已成為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實現課堂與課外的有機融合,實現對乒乓球教學資源利用的最優化,強調對模式構建的整體效果的提升與保障,就成為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必須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實效性是檢驗行為效果的重要標準,是衡量任何創新行為成功與否的基本準則.構建普通高校乒乓球“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從形式到內涵的全面變革與創新,是一種對乒乓球教學資源的全面優化,是提高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學資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徑.因此,堅持實效性原則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環節,是指導與規范“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構建的重要依據與保障。
乒乓球課是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新模式運行的一個基礎。應面向廣大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乒乓球課程,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的學生需要。即一年級開設乒乓球基礎課,理論部分:乒乓球運動的起源、乒乓球運動的主要特征、乒乓球運動的健身價值、乒乓球運動的發展趨勢;實踐部分:握拍法、站位、基本姿勢、基本步法、發球與接發球、正手攻球、反手推擋等。在教學中主要以單項技術練習為主,為以后的教學打卜良好的基礎。二年級開設乒乓球專項課,理論部分:乒乓球運動的制勝規律、技戰術分析、乒乓球裁判法;實踐部分:左推右攻戰術、發球搶攻戰術、搓中搶攻戰術等。在教學中主要以結合技術練習和戰術訓練為主,提高其實戰能力。三年級開設乒乓球選修課,理論部分:乒乓球文化、乒乓球運動欣賞、乒乓球組織競賽;實踐部分:正手前沖弧圈球、正手加轉弧圈球、發球搶拉戰術、搓中搶拉戰術等。在教學中主要以掌握乒乓球核心技術為主,提高乒乓球技術的含金量。各種課程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發現法、程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學導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和多球教學法等,重點突出教與學的互動。
教師是教學開展的關鍵。在引進師資隊伍時就需要針對技術水平,教師素質水平、學習水平、教學經驗上嚴格要求。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進行,這就需要教師要接受新形式的教學模式吃透,并不打折扣地切實運用實施到教學中去。對于新的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要學會有所甄別,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良好融合。這就需要教師有更強的責任感和精力去完成,確保教學的開展和實施效果。
高校乒乓球“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是一種體育教學課程改革的創新,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來說,這就需要轉變教學觀念,擺脫傳統教學的局限和束縛,充分的接納和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認識,及時進行充電,加強學習,掌握教學方法。同時,也要因地制宜,結合自身優勢,創造性的開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