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贛斌
(龍南市第四中學,江西 贛州 341700)
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從中國往北去,就是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西伯利亞是氣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區—北極了。那里比西伯利亞地區更冷,寒冷期更長。我國氣象部門規定:冷空氣侵入造成的降溫急劇下降,并伴有大風和雨雪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群眾生活和人體健康等都有較為嚴重的影響。寒潮是冬季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群眾習慣把寒潮稱為寒流。所謂寒潮,是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并向中低緯度地區侵入,造成沿途地區劇烈降溫、大風和雨雪天氣。這種冷空氣南侵達到一定標準的就稱為寒潮。
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就是要使學生享有對地理教學的“參與性”和課程的“選擇性”,注重學生的全員發展、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對地理缺乏興趣,知識面窄、技能較差,難以跟得上整體學習的步伐,發言不積極,學習被動,在教室中表現較為低調,在地理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教師力求打破學科壁壘,引領學生走向地理學科知識的邊緣,延伸知識,走向知識的多元化;讓學生在多學科知識領域進行交叉輻合、融會貫通,以及求質求真的實踐探索體驗。如在紅色研學實踐活動中,我們要落實地理學科知識學以致用的理念。延伸歷史學科關聯知識,突顯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及優良革命傳統的傳承;拓展政治學科關聯知識,則突出青少學生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及無畏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教育。如茶文化研學,讓學生了解茶生產的發展歷史與生產現狀特點,認識茶的自然生長習性,以及領悟茶文化的相關內涵價值,明確茶產業于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地理課程十分重視對學生身邊地理問題的探究,鼓勵學生在地理學習情境中經歷、體驗和感悟,從而使學生的處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得到提高。要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就要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八年級地理教學涉及地方工業發展情況的內容時,教師可布置一些周末的課外地理實踐作業,讓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調查學校周邊的工業布局,梳理工業類型,了解其工業發展歷史,分析工業的區位優勢。針對部分工業經濟發展遇到的瓶頸問題,如工業污染、產業升級情況等,學生可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這樣的社會調查作業,學校應事先和這些工業的負責人溝通聯系。教師需要進行一些安全教育指導,提醒學生不得進入一些工業危險地區。在社會調查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做一些跟蹤指導,倡導小組合作分工完成,讓學生逐步學會一些地理分析方法,懂得調查數據整理與歸納。教師還要鼓勵各小組用一些圖表或者文字報告的形式形成最后的作業,讓調查具有真實意義,不走過場,真正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當學生圍繞某一地理問題開展探究活動時,首先應為解釋和評價某個地理問題或者地理現象去搜集證據,然后運用證據,通過提高水平的思維活動來解釋有關的地理問題。學習“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時,為了學習正午太陽高度的需要,同時也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安排學生對電熱水器和太陽能熱水器的售賣、使用及資源耗費量等情況進行對比性調查研究,并寫出調查報告和總結。在整個實踐活動中,要求全體學生全員的參與度,要求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有效參與,并就學生的參與情況作適度評價。為學生的進一步探究留下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內容之一,是指地理實踐活動中所需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而要想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就需要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輔手段,結合各種地理教學情境,運用仿真地理教學情境方式,讓學生在仿真的社會、自然情景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提升他們的地理實踐力。綜上所述,地理核心素養包含了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這也是地理教師教學的主要方向。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不同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引導學生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分析不同區域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差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借助課堂活動為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