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怡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際間的各類文化交融日漸深入,受到全球化及互聯網發展的影響,聲樂教育從題材、體裁及語言方面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擴張,并逐漸脫離了傳統文化的束縛,結合西方獨特的技藝特征,煥發出新的活力。
當前我國的聲樂教育,形成以西方樂理知識為基礎,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獨特教育模式。就聲樂專業而言,可大致分為民族聲樂、美聲聲樂、原生態聲樂等,從這一角度而言,聲樂教育的形式日漸豐富,其分支類學科發展較為迅速。而從聲樂教育的屬性而言,聲樂教育始終貫穿于人的教育階段之中,并具備不同形式的表現功能。
我國的聲樂教育具有將旋律、節奏、文化與語言融為一體的音樂表達方式;從學科設置方式而言,聲樂教育主要貫穿于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之中。基于此,我國的聲樂教育將聲樂表演與聲樂教學相結合,在充分借鑒西方樂理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實踐性原則,實現多種學科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成為實踐性與理論性的有機統一。
總體而言,聲樂教育注重聲樂演唱及聲樂教學方面的研究,強調將意識形態與情感進行多維度的共鳴,通過不同的旋律將發聲器官與聲樂實踐相結合,從而達到共鳴腔體之間的共振,從語感分析的視角對其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希望對聲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語”一般是指語言,亦是一種人類思想與人類社會文明的載體。在聲樂教育之中,“語”一般是用于表述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語言藝術方式。聲樂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可對聲樂演唱進行較為深入地分析,用音樂作品來具體表現出一個地區的音樂語言風格,一首傳統的聲樂作品,傳遞的不光是創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是一種文化意境的內容與共鳴。而在歌劇作品之中,劇情語言作為推動歌劇故事發展的主要形式,在描繪歌劇人物特征渲染歌劇故事情節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這一角度而言,“語”更為強調對歌劇語境的把握與歌劇語意的理解,通過語言可以更好地發現歌劇片段的故事內容,通過語言也可以促使受眾更好地發現歌劇之中的人物性格與心理特征。
從歷史發展角度而言,人們在生活勞動中的語音語調轉換,成為我國民間歌曲興起的條件,這也是音樂勞動起源說的主要內容。而另一方面,根據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勞者歌其事,樂者舞其功”,也可以看出聲樂與勞動及語言的關系密不可分。所以,從“語”而言,語言是聲樂作品最直接的情感表達,而聲樂作品的學習與演唱都離不開對語言的認識和把握,因此,聲樂教育之中的語意研究對于聲樂表現形式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感”在聲樂教育之中具有樂感、感情之意,表現為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心理過程,聲樂教育是聲樂實踐的理論研究,需要激起創作者與學習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完整的聲樂作品不光需要具備旋律、節奏等具象要求,還需要附加表現者及學習者的多重感受。在當前的聲樂教育之中,聲樂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人們的情感,而聲樂理論的學習需要注重對情感的把握與掌控,這種感受指的并不是具體的感官事務,更多的是指對音樂的獨特欣賞與感受。例如,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在創作《紅樓夢》之中曾大致提到女主唱的選擇問題,不僅需要《紅樓夢》的女主唱在聲音方面符合聲樂作品的要求,也強調其在情感上要與劇情互相適應,以凸顯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及細膩的心理活動過程。
王立平在認識到這點之后,選擇了出身自工人家庭、未經專業聲樂訓練的藝人陳力,陳力因思夫而悲痛萬分,獨特的情感充斥著陳力的內心,再加上其獨特的生活與感情經歷,較為適合黛玉葬花”之中的“葬花吟”,隨后在王立平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聲樂作品的錄制,成為了經典。從這個角度而言,“感”更為注重,對聲樂作品人物情感世界與內心活動的細膩把握,聲樂教育要想得到足夠的發展,必須對語感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分析,從而使聲樂教學更為生動形象。
在聲樂教育之中,無論是“語”,還是“感”都較為注重聲樂教學的實踐過程,音樂之所以具備催人淚下,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在于對語言及情感的把握。因此,在實際的聲樂教育活動之中,需要教師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先自行分析一下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及心理活動,再引導學生從情感與認知的角度出發,對聲樂作品進行較為深入地研究探討,在語感分析視角下,正確利用不同的語感結構,完成對聲樂作品的高效教學。
藝術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本文從語感分析的視角對聲樂教育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發現,聲樂教育要注重將“語”與“感”相結合,在突出創作情感的同時,注重把握聲樂作品的藝術形式及語言風格,在綜合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聲樂作品及聲樂形象進行分析。聲樂教育離不開語感相伴,而語感與聲樂教育相輔相成。唯有把握語感,才能實現聲樂教育的更好發展,唯有把握語感,才可促使聲樂教育煥發出新的活力。因此,在今后的聲樂教育活動之中,應當注重對聲樂作品的語感把握,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爭取做到曲后有感,語中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