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超 趙海鵬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網絡的存在和發展,特別是以MOOC、SPOC的興起,混合式學習模式得以應運而生。混合式學習使傳統的課堂學習方式和因特網網絡線上學習有機的融合一起,把兩種方式的優勢發揮出來,得到最好的學習效果。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互聯網中信息量大讓他們無所適從,網絡信息改變了他們的思想思考方式和價值觀念,一些負面的不正確的信息會對原有的認知和道德取向產生不好的影響,造成信息倫理道德迷失,信息倫理失范現象也隨之而來。有專家指出,中國高校大學生倫理道德現狀十分嚴峻。這就需要對混合式學習模式下的信息倫理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建立適合的信息倫理規范,制定相應措施,讓混合式學習發揮更大的作用。
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式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正式問世。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雛形計算機網絡。后來隨著電子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的不斷發展,以其為代表的信息傳播系統發展,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被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世界進入信息時代。電子計算機及網絡發展朝著小型化、智能化、便利化發展。手機和無線網絡的問世,更是縮小了移動終端的信息距離,基本實現大作息的即時互聯互通,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變化,由更多現實獲取朝著更多虛擬獲取發展。
這種網絡虛擬化改變使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發生了深刻改變,人們在家中便可以獲得外界的動態信息,每個計算機終端的使用者都可以把自己所知、所想、所作變成數碼信息匯聚到網絡信息共享平臺上。甚至可以自己建立發聲平臺,特別是網絡發展到自媒體時代后,每個個人社交賬戶都可以迅速成為信息傳遞的平臺。這種信息獲取的發展,一方面讓人們更加便利地獲取信息,特別是以谷歌、百度等為代表搜索引擎的面世,獲取信息者能以“標靶式”的方式獲得想獲得信息。另一方面,在平臺上獲得信息的準確率、合情化、合法化,以及長期處于虛擬化平臺與現實社會的種種不適情況,都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問題。在信息時代我們迫切需要在信息的傳播和各個時期都形成規則,為我們更好地利用信息形成良好的環境。
信息倫理類似于一種現實中“情、理”的角色,用非強制的手段來規范信息傳播各個過程中的是非標準,并通過這種行為的規范、準則和評判標準,在信息活動中形成自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7.72億。 由此可以看出,虛擬的網絡已經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當前,由于信息意識、價值觀、利益誘惑等原因,很容易導致人們在信息倫理道德判斷上出現偏差即信息倫理失范。 信息倫理失范現象的形成主要表面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違情違規違法
由于網絡是虛擬的社會形態,容易使人認為在網絡中有絕對自由,不受任何約束的,使其網絡法制觀淡薄。比如利用網絡來搜集個人私密信息,散布不實言論,對個人、組織展開網絡暴力攻擊。有的甚至是利用一些科技手段,在網上來開展經濟詐騙等刑事犯罪。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智能化,現實生活功能(如貨幣)虛擬化,網上違規違法的門檻和代價小,將會使這一現實有增長的空間。這一點我們要從技術和立法等方面加強,減緩其蔓延趨勢,甚至杜絕其發生。
2.現實生活脫節
網絡的出現給了人們在現實世界之外的另一種相處方式。很多人喜歡虛擬的社交方式,喜歡在網絡上交朋友和發表自己觀點,但不能適應在現實世界面對面的交流,甚至不會交流,當其必須面向現實生活時,不能適應社會角色,造成人際關系疏離,雙重人格的出現等心理疾病的產生。有人沉溺于網絡游戲中不能自拔,輕者占用學習和休息時間,重者長期不間斷玩游戲,造成死亡的報道也有不少。
3.價值觀念扭曲
網絡信息量具大,很多信息并不能得到監管,且沒有懲處。所以很多與現實生活中價值不符合的議論、言論和錯誤的價值取向會在網上滋生。如有的網絡平臺使用一些奇怪的手段催生了一個個奇怪“網紅”,一時間很多網絡名人一夜成名,收獲點擊量和眼球效應。這些與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背離的。
4.侵犯知識產權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發展的社會,也是一個創新為王的時代,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能有力促進人們的創新主觀能動性,知識產權引起了國家的重視。但是網絡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確常常發生,如一些論文剽竊,影視作品私自偷拍上傳等都影響了原作者的合法收入和辛苦付出。
5.信息污染
信息時代的網絡是一個復雜的信息環境,大量的虛假、錯誤、不良信息充斥其中。這就需要取網絡中的精華,棄其中的糟粕,要有分辨能力,不要被虛假信息迷惑。
混合式學習最早就是指結合課堂班級式學習和網絡線上式學習的優勢發展而來的一種學習方式,那它注定就要遇到信息倫理的一些問題。那么混合式學習與其模式下的信息倫理現狀是怎樣的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個人信息的安全是我們容易忽視的部分。混合式學習時,為了更方便地獲得想要的學習資料,很多同學會注冊很多網絡在線賬戶,而公司對用戶信息的安全保護手段有限,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個人隱私信息泄露、丟失等情況發生,給壞人實施精準詐騙提供的方便。
其次,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學習研究成果也要注意保護,特別是涉密研究。一是預防學習研究成果被其他人搶先發表,造成個人的經濟時間損失無法追回。二是防止一些涉密研究學習過程和結果不會泄密,要有防范意識。
這主要指兩個方面。第一是否準確。現在的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怎么從海量信息中準確找到你想找到的資料就是個問題。通過那些途徑和平臺去找尋,決定著后面尋找資料的可信度。
第二是否正確。當找到學習資料后,資料看問題的方法是否正確,資料講解是否正確,資料的結論是否正確。這是僅憑學習者自己判斷是很難的,盲目的信任會帶來不良后果。
隨著互聯網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獲取文獻資源越來越方便,但隨之而來的是信息侵權現象越來越多,為剽竊、學術造假提供了溫床。一些沒有發表過的論文和講課的ppt會出現在某個文獻網站的網頁上,甚至被發表在期刊上。這些侵犯信息權屬的事件不僅會對原作者造成傷害,而且對學術的嚴肅性提出了挑戰,破壞了社會倫理的底線,也會給剽竊、抄襲者自己帶來無窮無盡的惡果。
在學習過程中,一方面,在信息的獲取權力、權限上的不公平。如老師與同學獲取數據庫的權限就不相同,老師在數據庫可以在下載范圍、下載數量有很大差別,特別是教師在非學校IP段可以使用,學生則不能,這都給學習中帶來壁壘,影響學習進程。另一方面,一些個人通過非法途徑(黑客)在網絡平臺上、他人個人郵箱里獲取信息,販賣獲利。
從上面4條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兩點:①混合式學習模式下信息倫理沒有建立。大部分學習者沒有倫理意識,倫理秩序非常混亂,違背信息倫理的事件經常發生。②混合式學習模式下信息倫理失范缺少監督機制和懲罰措施。在現階段,信息倫理失范現象很難被發現。基本沒有信息倫理規范的監督和相關職能機構,即使被發現很多也沒相應的處理和懲罰條款、措施。這樣反而讓失范者更加肆無忌憚,無法無天。
在學校應該加強學習者的信息倫理進行認知,對一些信息倫理的基本意識進行培養。比如很多大學就可以在信息檢索課和計算機課的基礎上加入信息倫理的相關知識,也可以專門設計開設一些信息倫理的課程進行專門講解。只有對信息倫理有了相關的認知,才能在混合式學習中更理性地查找學習資源和使用學習資料。
在混合式學習中,很多學習者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第一,查找不到自己想查的資料。第二,查找到的資料不知是否對錯,還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查證。這就需要有一個權威的查找和提供學習資料的平臺,讓學習者的查找更有效率。這就需要學校、圖書館、出版單位等相關職能部門,為學習者提供可依賴的學習平臺,利用好老師在同學們的影響,宣傳平臺,讓更多的人在混合式學習中可以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提高學習效率。
混合式學習中的信息倫理的相關問題,除了宣傳了解,歸根結底還是要形成制度,并且要有查處手段和處理措施,否則制度就會被一些人不重視,鉆空子。比如引進查重平臺,在所有級別的論文中都要進行查重,逼迫學習者在學習和科研中有實事求是的態度。
信息倫理其實也是社會倫理的衍生,還是人們對現實社會 價值觀認識的延續。所以我們在日常學習之外,也應該對其開展思想的教育、改造,對一些不勞而獲,竊取不正當利益進行批判,干預不正確的價值觀,提倡慎獨,使其能認識到只有付出,才能有收獲的道理。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網絡技術越來越顯示出其強大的優勢,在學習中也必然會得到運用。但現在看來,在混合式學習中,受網絡不好監督、處罰,自媒體上傳學習資料良莠不齊等因素的影響,一些信息倫理失范現象就顯現出來,也給很多學習者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在現階段,應該深入研究信息倫理的內容,制定信息倫理的政策和制度,并用技術來進行監督,讓信息倫理深入人心,在混合式學習中構建文明有序的信息倫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