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海
(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文化館,湖北 襄陽 4415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唯一一個文明未曾中斷的國家,必須培養新一代人去傳承傳統文化。隨著現代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文化傳承方式也要不斷地做出創新和改變,利用數字化技術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代代相傳、不斷發展的目的。
數字化技術是指運用二進制通過電子計算機、通信衛星等設備,對信息進行表達、傳輸和處理的一種技術。如今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各行各業都離不開互聯網技術。尼葛洛龐帝曾說過:“計算機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同理,數字化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也可以打造出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國外早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技術應用做出了實踐,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就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一個好例子,這家博物館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家把藏品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博物館首例。盧浮宮的收藏的藝術品大約有四十萬件,但是展覽出來讓人近距離觀看的只有大約六萬件,剩余的三十多萬件很難得到眾人欣賞。為此,盧浮宮博物館早在2004年開始就逐漸把館內的藏品傳到網上,同時還配有不同語言版本的3D虛擬參觀項目。后來還運用了3D模擬技術向游客展示勝利女神像,免去游客佩戴特制眼鏡的麻煩。根據這個案例,我國也可以通過現代數字化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傳到制定的網頁上,對數據進行智能化處理,讓觀看者能夠方便快捷地點擊想看的部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形式也要相應地做出改變和創新,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時代帶來的優勢將非遺文化融入到人們的現代生活內容中去,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提供條件。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每個朝代都有著專屬于自己的獨特審美。南北朝時期女子盛行“額黃妝”妝容,主要特點是“眉心濃黛直點,額角青黃西安。”到了明朝又盛行“”淡妝似無妝”的妝容。演變至現代,女子妝容可謂是各有特色,那么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過程中可以結合當代人的審美特征,從非遺文化中尋找靈感,設計出一些與之相關的文化產品,然后通過互聯網線上渠道進行銷售,為非遺文化起到傳播作用。比如近兩年故宮在這方面就做得不錯,故宮去年根據歷史和文物設計出了一套“故宮口紅”,其外觀設計中融入了清宮后妃服飾特點,無論是口紅的包裝還是雕花,無一不體現出故宮的非遺文化理念,這套口紅一經推出,在發售的前四天就已達到十萬多的銷量。不止故宮,現代還有許多打著國產名號的品牌但都口碑不佳,為什么故宮能做得這么成功?因為故宮眾多產品“爆紅”的背后,是無數制作者對于故宮文化的深層挖掘再結合當代審美特征和消費方式,并引進了前沿“黑技術”3D打印,價格也覺得配得上產品的質量與內涵。因此,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一定非要局限在供人欣賞的框架里,要根據時代的發展潮流,實打實地設計出質量與文化意義并存的產品,拉近了人們對某些非遺文化的距離感,為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創造出良好的氛圍。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作為一種傳承和保護方式,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就目前形式來看,非遺網站、數字博物館以及數字出版物等等,大部分都是由政府和企業等外力介入,主要以宣傳和開發為目的,而大眾對于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訴求很少得到需要和滿足。在信息化的時代下,要想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就要符合社會的發展特點,采用數字化技術創新非遺文化的傳播形式,使之隨著時代的進步繼續成長。例如近年來興起的微信支付,傳統春節發壓歲錢的方式逐漸數字化,變成了微信搶紅包,以及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春節聯歡晚會也成為了春節內容之一。同樣,在傳統舞蹈和戲劇等方面,也在開始運用數字化技術制作高質量的舞臺背景。比如南漳縣的傳統民間音樂《嗚音喇叭》是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為起到傳播的目的,可以對這類音樂進行聲音和圖像采集,再經過數字化技術處理,發布到網上,供人們欣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好的地方特色文創產品能將地方文化推向世界。加大文創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推介,是文旅融合的有效體現,是旅游快速發展的助推劑。還要爭取政府支持、專業團隊策劃對各個地方國家省市縣非遺項目的文化創意研發,采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加工處理,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力度。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很大的問題,當代人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在慢慢減少。非物質文化需要一代代人作為載體去繼承并發揚,合理運用數字化技術將非遺文化呈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不僅能對非遺文化起到保護作用,還能達到傳承和創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