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艷玲
(重慶市黔江區人民小學校,重慶 黔江 409000)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是給家中后人樹立的價值準則。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習總書記明確指出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通過每個家庭的道德規范作用,可以影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進而達到規范整個社會風氣的作用。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引導他們形成樂觀向善的力量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也是推進社會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國有德而興、人有德而立的基礎,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我在家校共育中,塑造樂觀向善家風的一些做法:
眾所周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榜樣的力量是從古至今對人影響最有深遠的意義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首先要做好樂觀向善的榜樣,孩子才能模仿參照。家長遇到困難,是怎樣面對的?家長對待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了嗎?通過家長會,我用講述自已的家風故事的方式讓家長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得到了家長們的高度認同。我從我的父母說起,我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工作,一個月有時回來一次,有時一個月一次也不能保證,母親在我記事起,她就在我們那里的村小代課,我們有四姊妹,生活壓力特別大,母親一邊工作一邊干農活,最難得的是還從村里領回一個比我們年長的、無親無故的個姐姐來撫養,我媽說她家太困難了,我們比他們好過些,日子總會好起來的。母親的樂觀善良在我們幼小的心靈播下了種子。91年我師范畢業了,哥還在讀大學,大妹也考進了師范,小妹在區級中學讀初二,因為我工作了,每個月就由我去區上郵局給三兄妹寄生活費。到那時我才知道,我們差不多每月就要了爸的所有工資,還有家里開銷和人情世故之類,現在想想都累,但他們呢,從來沒有在我們面前訴過苦,說過累,還總是那么樂觀,正是在這種環境中,也就塑造了樂觀向善的我家四姊妹,現在的我們傳承樂觀向善家風,在工作中樂觀向上,在生活中樂善好施,體驗著“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
常聽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足見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對于一個是多么重要,因此,作為家長,除了協助老師抓好孩子的學習,更重要的應該把主要精力用在塑造孩子的優良性格上,尤其是樂觀開朗的優良品性。個人覺得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應該鼓勵孩子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訴他該怎么辦,這樣自然而然就逐漸培養了他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就會樂觀面對一切困難了。
父母一定要加樂觀開朗的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兩天就形成的,他是思想境界達到一定程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體現,因而你得學習提升自己,不斷充實自己,當問題出現時,你除了能游刃有余地解決,還能高瞻遠矚,預測美好的結局。學習竇燕山的教育之法“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總而言之,父母要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孩子生存環境中變數很大,而且難以預測和控制。如2020年的“新冠病毒”是任何人都沒能料想到的,而且是世界難題,但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那么多人逆行而上,他們就是我們的榜樣,是積極樂觀的先鋒,也是他們有過硬的本領,能克服這些困難,從而激發孩子努力學習,也去做一個這樣有能力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作為家長就一定要抓住這個契機,為培養孩子的樂觀品格添一筆色彩,也能觸碰孩子那一顆向善之心。
在塑造樂觀向善的良好家風時,我班每周一、三、五利用朝會時間,學生輪流上臺朗誦樂觀向善古訓或講相關故事,因此“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的優良古訓孩子們也牢記于心;以及《韓信報恩》《目連救母》等向善故事孩子們聽得淚眼花花。另外每學期會定期舉辦一次家校聯誼,父母一同講或演“我的家風小故事”;還要利用班隊活動課觀看克服困難或熱心助人等小視頻,然后班級討論,談體會,生生互動觸靈魂;每期還會班一次手抄報,收集樂觀向善名言,找相關故事,寫相關人物;還會舉辦“家長樂觀向善論文賽”,其中溫馨怡媽媽寫的《我的家教小故事》,講述了她是如何引導孩子走出父母離婚陰影的,讀著催人淚下,可見媽媽的良苦用心;王力歐媽媽的《我的家風 我的家產》特別勵志,講述了他家三代人是如何克服車禍、疾病等困難的。我從孩子們的表現中,看到了家校共育的成果,樂觀向善品格的已經扎根在孩子們心中。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塑造孩子們樂觀向善的優良家風,其實就是培養他們一生的生活態度。人生何處無風景,關鍵看保持一個什么樣的心境,守住樂觀向善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就能看遍天上勝景,覽盡人間春色,做個真正快樂的人!讓我們共同為塑造孩子們樂觀向善的家風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