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文
(江西省鷹潭市技工學校,江西 鷹潭 335000)
為深化新課程改革工作的重要成果,在我國中職學校的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紛紛啟動了教育改革的“征程”,由于中職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有所不同,其本質屬于職業教育的一種形式,所以對于學生的教育而言,一部分來自于專業技術方面的教學,一部分來自于文化課程方面的教學,基于這一特殊的教育背景,教師在開展中職學校的數學課程改革工作的同時,更要兼顧學生的學習精力,爭取高效的教學工作。
中職學校的數學課程內容中獨立性較強,與其他專業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性不足,導致學生在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未能應用更多的數學知識,所以學生的數學思維成長就會受到限制,無法“學以致用”,那么學生就容易產生“厭學”的問題。而且中職學校的數學課程的內容設置沿用了普通中學教育課程的內容體系,中職學生的文化課基礎較為薄弱,在缺乏知識滲透的基礎上容易為學生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
目前中職學校的數學課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職業教育專用的“基礎模塊”數學教材,系統性與通用性較強,但與專業課程中使用的教材缺乏適應性,仿佛中職數學學科的知識體系是獨立存在的,學生未能形成有效的知識遷移,那么數學對于學生而言就是一門非常“特殊”的學科,但“特殊”之中又未能凸顯出中職教育的“職業特色”,使中職學校的數學課程缺乏配套的教材范本。
中職學校的數學課程與其他的專業課程在內容上存在脫節,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方法的應用上也缺乏創新的精神,普遍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甚至十年、十幾年未能改變教學形式,這樣的教學方法早已不適用于新時代的中職學校的數學課程中。“滿堂灌”的教學形式會徒增學生的壓力,使中職學校的數學課程的教學工作卻未能發揮良好的實際性,那么學生就難以對數學學科產生學習興趣。
在當代中職學校的數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教師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既要保留傳統的數學抽象邏輯,又要對數學知識的教學方法予以創新,從數學定理、公式的變形方面,要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模式,才能使學生在中職教育的數學教學中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而且中職學校的數學課程屬于“應用數學”,即讓學生“會用”“活用”就可為學生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習達到共通的作用,所以教師要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加強中職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如數學中的“三角函數”方面的知識,對學生其他專業學科的學習也是大有裨益的,學生在繪圖及制圖時都可應用。
中職學校的數學課程與其他教育中的數學課程有所不同,教師需要認識到中職學校的學生多數在畢業之后上崗就業,僅有少部分學生會選擇讀高校深造,所以中職教育不能“普教化”,否則就喪失了中職教育的職業性作用,此時教師就應從數學課程的應用方面進行教學策略的調整,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精神。如在“方案搭配”的習題學習中,題目經常會給學生列舉出不同企業的施工需求及各種車輛的運輸能力等,讓學生搭配一個最合適的方案。對于這類題型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應用“分類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在草紙上將所有的方案都記錄下來,再加以綜合的比對,不必讓學生一定按照抽象的思維思考問題,選擇最適宜中職學生的教學方法很重要。
多數的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較為薄弱,許多學生正是由于文化課程成績不好而就讀于中職學校,所以教師要在數學教學改革中考慮到這些客觀的因素,要培養學生的自我認同感,不要讓學生始終帶有“我學習不好”的負面心理標簽,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受到“心理暗示”,對自己的學習逐漸喪失信心。教師要學會鼓勵學生,對原有的“批評式”評價方式進行徹底的創新,不再將數學課程教學局限于課堂之中,而是鼓勵學生參與動手實踐,如在數學的“函數”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繪制函數圖像,教師在旁指導,對學生做出色的地方要及時地給予鼓勵,使學生能夠擁有充足的信心面對之后的學習難題。
結束語:數學課程是中職教育體系中的重點學科,也是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最“吃力”的一個學科,為此,教師在開展中職學校數學課程改革工作時,應以實現中職教育中“實用型人才”的育人計劃為目標,立足中職數學的課程基礎地位,推動我國中職學校的數學課程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