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英
(武邑縣圈頭鄉中心校圈頭完全小學,河北 衡水 053400)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新課標、新的教學理念的影響,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廣泛應用,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加強與他人的交流,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
首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使用合作學習的方法,能夠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使課堂教學更具靈活性。合作學習能夠使學生自主體驗需要學習的內容,并能夠將課堂學習中獲得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此外,教師也需要強化自身的素質水平,形成良好的教學體系,保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很好的趣味性以及創新性。教師要靈活的應用教研知識,加強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學生提高語文閱讀學習能力和意識,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
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一般是對閱讀文章的思路進行分層次講解,然后歸納概括主旨,這種教學方法是將教師作為主體,學生很少有機會對文章內容進行自主理解和探究,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與提升,語文閱讀學習的效果也會受到---定的影響。而使用合作學習策略,能夠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探究,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的理解表達能力等得到提升。小組成員在相互交流中也能夠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
通過合作學習策略的應用,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當今社會中合作與競爭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的人才需要具備合作和競爭水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策略,能夠使小組間的成員逐漸形成合作意識,而小組團隊之間又能夠產生競爭性。比如,在學習《尋隱者不遇》時,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劃分成不同小組,小組派代表朗誦詩,將朗誦的情感、聲音等作為評判標準,通過小組間的比賽,能夠激發學生的朗誦熱情。然后,教師再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查找相關資料,了解這首詩的意思,根據詩中描繪的內容和畫面進行理解,小組間的學生相互合作,共同獲得學習信息,掌握詩的大意,,有助于合作意識的形成。學習完畢后小組向全班進行匯報,又能夠形成小組間的競爭。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合作教學創新時,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課堂學習氛圍,讓他們感受到語文知識的樂趣,并積累更多語言素材,提高他們表達能力的同時拓展他們的文學視野,為今后語文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創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語文閱讀之中,并為他們講好課堂故事,通過故事增強小學生對語文的好奇心,并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達到他們的學習目標。其次要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性,比如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來增強語文課堂的吸引力,使其意識到語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學《狐假虎威》這篇課文時,為學生播放相關動畫,讓學生對這一故事有一定的認識,并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其意識到生活中靈活運用方法的重要性,以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提高他們的課堂學習效率。
語文素質教育提出了“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技能”“開發語文智力”“塑造語文人格”的教學理念,語文新課標的出臺,旨在改變教學過程過于注重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并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作為小學生全面地接觸母語、規范地學習母語、審美地感受母語的最直接的渠道語文教學應該提供他們言語交際的平臺和氛圍。因此“教師的目標意識要加強,要從整體上考慮課堂教學的育人目標;創造意識要加強,一切從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出發;合作意識要加強,教師應該從高高的體現教師權威的講臺上走到學生中來,和學生一起探討與交流;調控能力要加強。開放性的課堂教學,很多情況是無法預料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加強學習,增強課堂調控藝術,適時地調整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自始至終貫穿著思維方法的學習思維品質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閱讀教學中借助即興發言、課本劇、文章鑒賞、課文改寫等各種合作形式能夠碰撞學生思維的大門,解放他們的主體個性,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傳統的閱讀教學,老師的講解分析充斥著語文教壇。即使有的老師開始注重學生思維過程的誘導,也只不過打著啟發式、討論式招牌的“問答法”在課堂中無限制地膨脹,課堂上,一問一答,熱熱鬧鬧,一連串毫無啟發性的提問,把學生往老師事先設計好的結論上套,也不進行相互研討,教師便匆匆歸結。試想,這一堂課下來,究竟給了學生什么知識和能力?學生在瑣碎的問答中收獲了什么呢?在合作學習中,閱讀的方式是開放的,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廣闊的,學生的思維是互動的,他們觀點的新穎性、大膽性常常出乎意料,學習收效遠遠勝過傳統學習。學生身上蘊藏著巨大的學習能動性、對知識內容強大的分析能力和強烈的創造個性、探索意識通過主動、交互合作的學習,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推理的嚴密性、視角的廣闊性都將得到有效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都可以充分顯示,特長、才華都可以盡情展現這也就為張揚生命、培養能力、拓展個性,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