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鳳
(武邑縣審坡鎮中心校李屯小學,河北 衡水 053400)
閱讀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數學教學也是學生學習數學語言的過程,而語言的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所以,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不能離開閱讀。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語言敘述能力、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數學的實用性,留下了許多經典數學著作。如“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孫子算經》中“雞兔同籠”問題),“今有垣厚十尺,兩鼠對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亦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問:何日相逢?各穿幾何?”(《九章算術》中“老鼠打洞”問題)這些經典著作語言準確精練、表述生動形象,要學習這些經典數.學著作,首先就得過閱讀關。古時尚且如此,現代也是一樣。
小學數學教材體系中涉及閱讀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數學定義和概念的閱讀理解。通過列出事物的基本屬性來描寫或者規范概念的意義,語言簡練而準確,不得引起歧義。文字題的閱讀理解。小學計算教學貫穿于數學學習全程,四則混合運算文字題是學生最容易混淆,錯誤率最高的題型,它將直觀的算式題改變成文本信息呈現出來,學生要讀懂隱含的文本信息,明確計算順序和邏輯關系。應用題閱讀理解。將生活中的問題通過文字進行描述,通過設定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讓學生閱讀分析求解.順序,表達計算過程和解題思路,從而幫助學生邏輯分析和思維建構。看圖題閱讀理解。語文中看圖寫話、看圖作文是一種情景再現,數學中的看圖就是數形結構演變、邏輯思維的再現,從直觀的實物示意圖形,再到線段圖、幾何圖等,既能實現直觀到抽象的轉化,同樣也能實現互逆過程。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制定較為完整的一套指導閱讀提綱,并能夠注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特性和引導性,通過由淺至深地傳遞學習內容,來幫助學生進行閱讀導讀,以掌握基本閱讀材料整理分析技能,理解閱讀材料主體框架和含義,最終形成解題思路。
教學“口算乘法”這部分內容時,在設計閱讀提綱方面,教師發揮指導作用,可以細化出:細讀例題、深讀問題、思考討論、明確算理、比較異同、反饋練習的提綱等流程。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讀例題一的材料內容時,去聯想前期情境教學中學習的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來理解閱讀材料含義到底要讓大家知道什么?要求的內容是什么?其次,再來引導學生深入讀問題,讓學生知道自行車的速度是16千米1小時,時間是3小時,問題的重點是求路程。接著,激發學生根據“速度x時間=路程”的關系,來得出求路程的解題思路應該是:16×3=(千米)。隨后,轉入到課程的關鍵教學點,思考討論口算16×3=?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去自由發揮自己的算理,推算出口算結果,教師總結好大家的推理后,可以將它們板書出來:3個10是30,3個6是18,30加上18等于48。所以3個16是48。緊接著,進入到比較異同的環節中,13×3和16×3的聯系和區別,驗證得出最佳的口算過程,同樣的地方是先乘被乘數的十位數,再乘個位數。區別是16×3個位相乘滿10。最后,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進一步鞏固練習“做一做”欄目的口算乘法習題,加強運用數學閱讀提綱導讀的學習。通過這樣的提綱導讀,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把握閱讀關鍵信息,讓學生邊閱讀邊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
(一)培養學生認真讀題、學會讀題、讀完整題、讀懂題的習慣與能力。實踐證明,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讓學生反復讀題,可以更好地理解題意,幫助學生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發展思維。我們要求學生讀題時做到:動筆圈畫。教會學生運用各種符號表示來不同的意義,抓住關鍵詞語,以.強化學生對閱讀重點與關鍵把握,做到自我閱讀理解、掌握心中有數;動手操作,:指導學生邊看內容,邊動手實踐,通過親身剪、拼、折、量、擺、畫、觀察、比較、體驗,感悟新知,深入理解;運用簡短的詞語表達數量關系,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例大膽發現、探索與總結后再分析題意,找準數量關系后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解答。
(二)注意找出題中的關鍵詞和中心句。在實際問題的解題過程中,關鍵詞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養成認真、細心的閱讀習慣。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往往沒有注意到某個字、詞的存在,把本不應該錯的題目做錯了,所以在讀題時一定要要求學生圈出題中的關鍵詞。
(三)對于表格、圖畫式的實際問題,學會用語言將其敘述出來。在課改背景下,出現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開放題,這樣的題目可能是以圖表的形式出現的,這就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從中找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這同樣也要建立在一定的數學閱讀基礎之上。老師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質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應學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在閱讀時,也會抓住關鍵,多問些為什么,思維的深刻性隨之得到培養,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