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河北省蠡縣中學,河北 蠡縣 071400)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教學方式上,傳統的講授法教學往往采用一本大綱、一套教材、一本教參,傳達一種觀念,通過一次考試,只有一個標準答案。這違反了語文和教學的規律,忽略了學生個體差異和身心發展的需要,也不符合語文作為人文學科教學的求異性、互動性、多元性、開放性、創造性的特點。教學程序上,講授過程不免呆板。如此教學帶來的必然后果就是滿堂灌,其弊端顯露無疑,課堂缺乏趣味性和生動性,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確立,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提高。探究性學習能夠有效地彌補講授法的不足,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夠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能夠鍛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增強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夠學會分享與合作,能夠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能夠增強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學生參加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活動,還會對自己的心理產生一系列積極的影響,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語文教學中應用探究性學習能激發學生的求知需要。學生從事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會感覺到它幾乎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學習主體的自主性、學習特點的深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性等一般學生都是比較陌生的,這將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需要。同時,語文教學中應用探究性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語文能力這一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生交往需要的滿足不僅可以使其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乃至合作學習小組之間增加相互了解與相互信任,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合作意識和能力只有在小組合作、與人交往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得到鍛煉。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都能夠促進學生交往需要的培養,當然,語文教學中應用探究性學習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習得的結果。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做他們認為對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事,并努力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是成就需要的體現。學生持之以恒地開展探究性學習,就會不斷增強成就需要。
興趣是人的認識需要的心理表現,它使人對某些事物優先給予注意,并帶有積極的情緒色彩,可樹立語文學習的探究態度。探究的內容不是一個領域,而是一種對待未知事物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學習中就會永遠充滿著好奇、懷疑的因素,永遠洋溢著探究、揭秘的熱情,永遠享受著創造、成功的喜悅。《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高中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應該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學習探究方法、學習科學思維、學習科學精神、激發探究的潛能、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培養為其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打下了基礎,因為興趣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價值觀是人們用來區分好壞的標準并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它通常是充滿著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十分強調學生重視感受、重視鑒賞、重視思考、重視領悟,在這一學習活動之中始終伴隨著豐富的情意活動。在學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小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匯報以至爭論辯駁的氛圍中,學生就會逐漸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正確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實際上,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比如個性化閱讀以及自由、有個性、有創意表達中離不開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造思維,研究問題、形成成果時離不開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交流匯報、討論辯駁時離不開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等思維的心智操作。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道德感是人們根據道德規范來評價社會現象時所體驗到的情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形成評價社會現象的道德感。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中的美感是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所體驗到的崇高、優美的感情。在閱讀中,能夠認真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提升審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