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獻忠
(寧遠縣第十一中學,湖南 寧遠 425600)
(一)順應時代發展,促進分層合作
“適者生存,物競天擇”是生物生存繁衍的趨勢和規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競爭也愈加激烈,如果現在的教育還停留在只能解惑方面,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其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分層教學恰好可彌補這一缺失,更好順應時代趨勢,不但讓學生學到課堂知識,還能提高其自身素質。
(二)有利于提高教師素質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應當要有博學的知識、先進的思想、長遠的眼光,應當以提高全體生學習成績為目標,才能更好地教授學生。這樣才能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拓寬其更廣闊的知識面,對于基礎差的同學不拋棄、不放棄,讓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有利于轉變教學理念,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負責教授,學生負責聽課,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甚少,這種傳統的教學實踐理念不利于學生的長久發展。學生應是班級的主人,教師只起引領、指導的作用。在分層教學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展示自身的才能;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進行總結概括,吸引學生的目光到課堂教學當中。
(一)實行科學分組,個性教學在初中生物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重視學生的個性特征,按照層次性、個性化教學原則,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平衡學生學習水平發展,科學分組:將中等學生占班級學生三分之一的比例、優生差生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進行分組,保證小組整體水平充分發揮,更好體現小組各成員優勢。
教師應根據學生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合理分組教學,準備具有梯度難度的實驗,保證實驗順利進行,實現精準教學。學生由于個性特征等對生物認知度有差異,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自身學習情況及性格特點,結合學生的興趣準備不同的教學方案。例如,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學習成績較好,邏輯思維強,教師可對這類學生提出有深度的問題。而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則降低難度提問。例如《模擬尿液形成》的實驗,教師可用色彩鮮明的玻璃珠模擬血液中的脂肪、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用鋼珠、小顆粒模擬小分子葡萄糖和代謝廢物,在實驗過程中,對于能力一般的學生可對其提出思考如何將物質中的小顆粒去掉;而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對其提出思考用篩子篩去小顆粒的過程與尿液形成具有的相似之處。分層教學能夠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實驗中獲取存在感,更好掌握難點、重點。
(二)重視合作,選擇恰當的實驗目標
分組教學的關鍵在于布置實驗目標,避免需要單人操作的尷尬窘境,因此老師在選擇實驗目標時要以分組合作作為考量的標準。例如在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實驗時,教師可根據實驗器材,在教材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深一步的研究,通過各個小組之間的合作進行綜合實驗。具體步驟如下:a.實驗目的:在光照的前提下,綠葉制造的有機物在是否為淀粉,光是否是制造有機物的必備條件。b.實驗過程:根據學生的特點將學生進行不同分組,按照實驗要求,各個學生在自己的實驗任務下準備必須的材料,各司其職。例如分配清理材料、操作、報告書寫、器材整理的負責人。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是小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當重視小組合作,為日后實驗奠定基礎。c.實驗反思:實驗應能反映生物變化現象,學生應當對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改進,積極詢問教師,做好實驗報告。
分層合作教學就是讓班級中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實驗中來主動探究。為保障實驗順利進行,教師應多與同學探討實驗進程,分層進行教學計劃,適當控制。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的層次;需要掌握實驗器具使用規范、遵守規則的層次;舉一反三、超越自我綜合應用實驗的層次,為日后實驗奠定基礎。
(三)根據實驗結果進行教學總結,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
在完成實驗之后,老師應當對于實驗的完成結果以及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對于小組劃分根據學生能力水平和個性特征做到基本平衡,對實驗之后小組評價應在學生合理競爭之下進行科學判斷。主要是通過以下方面進行考慮:抽象拓展層次、關聯結構層次、實驗手段層次、知識結構層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劃分為學習較困難型、學習欲望一般型、學習積極主動型的三個層次,促使學生了解自己、發展自己,彰顯個性。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和學生需要轉變以往觀念,教師不再單純講解進行板書,將課堂作為唯一傳授知識的平臺,學生也不再單純聽課,將課堂作為唯一獲取知識的場所。作為生物教師要充分現有資源,通過實驗探索新領域,讓學生擁有拓展眼界的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