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
(浙江省諸暨市馬劍鎮中心小學,浙江 諸暨 311800)
1.留守現象嚴重,家庭教育缺失。偏遠山區由于經濟條件限制,許多家長為了生計長期在外務工,孩子成了留守兒童。這些孩子一般由祖輩撫養,年邁的老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沒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藝術,他們的家庭教育處于空白狀態。
2.家長觀念陳舊,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有部分父母的教育觀念陳舊,認為讓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教育是學校、老師的責任。更有一部分父母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會不會讀書是天生的,長大了會賺錢就好。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大大增加了學校對孩子的教育管理難度。
1.重智力輕德育。在父母眼中,孩子的分數代表著一切,他們過度看重學習成績的好壞,忽視了對孩子品德修養、健全人格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專心讀書,父母會包攬了一切家務勞動;為了讓孩子有更高的學科成績,父母會限制孩子的業余活動。這樣的影響導致一些孩子出現“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現象,孩子的身心不能全面發展。
2.重溺愛輕管理。大部分家長由于忙于生計而無暇顧及孩子,一年之中難得和孩子有時間相處,所以,家長會用一切方式滿足孩子的要求,認為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對孩子的愛,從而對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視而不見。
3.重獎懲輕鼓勵。當孩子有進步時,多數家長會給大量的錢幣或者孩子喜歡的物品作為獎勵,缺乏正確的鼓勵和引導,這樣會使孩子失去正確目標而一味追逐物質鼓勵;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有時也會拳腳相加或棍棒相向,而不是幫助孩子正確分析錯誤原因,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因恐懼而變得性格暴躁,對家庭產生厭惡。
教育部陳寶生說:“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苯逃糁豢坷蠋?,那就真的是耽誤孩子。教育具有雙向性,需要家長和老師的相互配合。
1.組織家長活動,提高家長意識。學校定期組織舉辦家長培訓講座和咨詢服務,為山區的家長打開學習的大門,讓家長們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和科學育人的方法,讓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尋找優秀家長現身說法、案例分享,發揮優秀家庭示范帶動作用,讓家長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通過學習,讓家長明確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法定職責,廣大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的生理成長,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家庭教育具有針對性。
2.組織實踐活動,促進親子關系。學校定期開展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如:親子運動會、鄉村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增進親子溝通和交流。號召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對有需要的家庭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和干預,促進親子關系的融洽相處。
3.及時反饋情況,加強家校合作。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要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和行為表現,特別是學困生和行為異常孩子的追蹤,更要客觀真實地反饋給家長,讓家長能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營造良好家校關系和共同育人氛圍。
正如龍應臺所說:“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賴的十年里用心教養,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長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再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易于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孩子,相反,生長在家庭教育不恰當或教育氛圍淡薄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在性格上存在缺陷。所以,給予山區家長有效的指導意見非常重要。
1.一切從關愛開始。愛是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橋梁,是實施教育的前提。作為家長,要愛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要對孩子鼓勵,建立自信;當孩子獲得成功時,要和孩子共享,表示恭喜;當孩子犯錯誤時,要為孩子分析,展示信任。家長要做一個有心人,關注孩子的點滴變化,能用語言大聲地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在教育中融入愛,才能使拉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加深感情,孩子們才能在愛的氛圍里輕松、愉快地學習成長。
2.溝通從傾聽開始。從心理學方面看,我們認真傾聽孩子,能夠釋放出孩子內心的壓抑,從而消除疑慮,幫助孩子認識到自身價值的存在,從而把自己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作為父母要放下身段,平等地和孩子對話,這樣,孩子才會和你分享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父母也才能聽到來自孩子心底的聲音。通過傾聽,父母可以掌握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了解了這些,父母才能根據情況,真正給孩子他想要的,滿足孩子的真實訴求,讓孩子獲得滿足感和重視感,身心朝良性循環方向發展。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傾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甚至比“說”更重要。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學會傾聽。
3.和諧從陪伴開始。陪伴,這個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在當今的親子關系中卻極為“奢侈”?,F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如此,父母早出晚歸,工作忙碌,陪孩子的時間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孩子需要和父母建立親密關系,它對家庭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需要在每天固定時間雙方一起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來,要進行一定時數的有效陪伴。有效陪伴指的是能夠真正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陪伴孩子學習、陪伴孩子運動、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指爸爸媽媽坐在一邊,讓孩子自己活動,也不是簡單的詢問孩子今天做了什么啊,吃了什么啊等類似話題,而是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與孩子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