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
(河北省黃驊市羊二莊鎮許官中心校,河北 黃驊 061109)
新素質的特征是指一個人的心理、思維品質和實踐能力具有開拓性、獨創性和新穎性。能夠開創出前所未有的新理論、新方法、新設想,它不是模仿前人已有的方法,而是要不斷地突破前人設定的界限,開拓出新的認識。但是,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教育的對象是少年兒童,對他們進行“創新”教育,應不同于科學家、藝術家,以及高等教育對象的“創新”,只能是培養他們從小就具有創新意識,學會自覺地觀察,無拘束的想象,開拓性的猜測,通過驗證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規律、新方法,掌握其中所蘊含的基本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人才奠定基礎?;谶@樣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
創造與想象幾乎是人類的本能,我國文學巨匠魯迅曾驚嘆過孩子們的想象力,他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笨墒牵F在孩子們進入學校學習以后,他們那種天真和本能的創新與想象,在枯燥的數學結論和呆板的數學規則束縛下,以及機械重復訓練的限制下,創造之樹枯萎凋零,想象之鳥不再高翔。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走出教育觀念的誤區,把創造和想象的樂趣還給他們。
例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我先板書:14400÷1600和14.4÷1.6,讓學生觀察想象今天要學習什么,學生很快猜想出今天學習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然后讓他們對這個小數除法的式子,探討計算方法,開展猜測、議論,學生們的情緒熱烈,各抒己見。有的說這個題的被除數和除數都只有一位小數,根據14400÷1600的簡便計算方法,移動小數點的位置,可以當作144÷16,所以商是9;有的說我用豎式計算商是0.9,各執一詞相互爭論。我讓他們各自講出理由,要以理服人。認為商是9的人,運用“商不變的性質”說得有根有據;而認為商是0.9的人,理由是除法里商的小數點應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所以得0.9,似乎也找到了理由.可是立即被否定了.因為無法解釋除數里小數點如何處置,這部分人自覺理虧,接受對方觀點。就這樣他們共同尋求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方法,也就是運用“商不變性質”轉化成整數除法來計算。接著又板書14.4÷0.12讓學生再次討論,用學生的話來說,轉化時聽被除數的還是聽除數的,也就是按誰的小數位數來擴大成整數。孩子們經過動手試驗,他們發現按除數的小數位來擴大倍數最佳,他們說除 數是“老大”,聽它的最好。
因為科學問題總是發生在已知與未知的交界處,并且用已知向未知提出問題,問題解決便意味著某種知識的創新。愛因斯坦認為:“提出新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蔽覀冞^去的教學主要是解決現存的問題,培養的是“應答式”的能力,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主動精神受到壓抑,這無形中削弱了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結合數學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得從相關事物中找差異性、不相關事物中找相關性著手,逐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科學態度。
例如,當學生學完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以后,我出示了這四種圖形,啟發學生能不能用一個公式來計算它們的面積。開始有些懷疑,在他們看來這四個圖形是不相關的。緊接著啟發他們如果梯形的上底或下底是能夠伸長或縮短的,想想看,將會形成什么?幾個思維敏捷的學生頓時有所領悟,在小組里跟小伙伴比劃著開展討論,結果他們發現當梯形的上底縮短為零時,就變成三角形,代入梯形面積公式是:S=(a+b)h÷2=(O+b)÷2,即bh÷2,這一點突破以后,他們便順利地用梯形公式來解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面積計算。我讓學生從這個例子談體會,他們都說從表面看這幾種圖形是不同的,如果用變化的眼光看,它們又是相同的。兒童們這種樸素的語言,反映出他們已萌發了不相關事物中的相關性的思想,這對于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無疑是十分有利的。后來在教學長方體體積公式V=sh以后,他們會發現三棱柱體體積同樣也可以運用底面積(s)乘高(h)來計算,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既是善于發現問題,也是知識的創新。
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人的思維品質之一。一般將思維品質歸結為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獨創性。并且認為人類獲得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思維的獨創性,這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能力,是在新事物或在困難面前采取對策的能力。思維的獨創性可以概括成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兩種思維形式。發散思維或者叫做求異思維,集中思維或者叫做求同思維。這兩種思維形式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許多科學成就,它總是經過發散性思考、假設、試驗,然后集中起來上升為理論,用這個理論去指導實踐。以往我們在教學中偏重于把前人總結的結論、規則等,讓學生作再造性思維活動,幾乎沒有提供時間與空間讓學生作獨立的創造性的發散思考。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停滯在“書云亦云”的再造性思維階段,湮沒了發散性的創新意識。當然,發散性的創新意識需要其他智力結構作支柱,包括感知能力、記憶能力、簡單的分析與綜合能力,推理能力等。所以,發散性創新意識與集中性再造思維兩者不可偏廢。為此,我在探索研究中,常常創造條件讓學生先發散思維獨自創新,再引導概括。
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預先讓學生調查一件商品的價格,并用小數表示。上課時將這些商品連同價格公布出來,要求各人設想選購其中兩種或三種,算出總價,也可以假定付出一筆錢,算出找回多少錢。這個題材貼近生活,學生興趣濃厚,各人設想不同,計算的內容不同。他們在計算中遇到小數加減法,有人將單價化成“角”或“分”計算;有人用復名數計算,有人發現只要將小數點對齊,就是“元”對“元”“角”對“角”“分”對“分”,可以直接計算,只是遇到“50元-24.35元”時稍有難色;也有人先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心算出結果再寫在算式上,在此基礎上再集中到小數加減計算法則。學生這樣的學習,對于計算法則理解得更清楚。
此外,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要營造一個和諧、平等、友好、且帶有競爭性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友好的集體里愉快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