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英
(山東省聊城市莘縣東魯聯校,山東 聊城 252400)
下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華南師大李克東教授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將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為學習對象、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統一起來,共同服務于對課程各個方面的系統設計、處理和實施,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并且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務,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的運用,能使許多抽象的科學概念、科學規律,復雜的環境由靜態變動態,無聲變有聲,抽象變具體,不僅能大大增強表現力而且易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有著極高的價值,從而促使學生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入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我在教學《聲音的傳播》時,先讓學生看彩圖有關的視頻資料,并刪繁就簡,突出重點。在課堂上,先讓學生觀看教材上的彩圖,再通過電腦與電視相連接的背投技術,讓學生觀看視頻短片,了解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以及聲音的大小、強弱、傳播方向等諸多相關因素。全班學生對聲音的主要產生就有了更加深刻、全面、具體的認識。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運用信息技術教學讓學生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為他們提供了自由探索、嘗試和創造的條件。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學生通過網絡瀏覽器查詢各種信息,調用網上的資源來自學,同時通過電子郵件等形式參加有關問題的討論或請示教師的指導。對古代的、現代的、現實的、抽象的事物,都可以用電腦模擬再現,給學生以直觀感受,讓學生對相關事物有較深入的了解,理解。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依據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這一新的教學結構去探究新的教學模式,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切入點融入到教學當中,將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四要素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師是未知過程的設計者、指揮者、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感知和信息加工的主體,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劫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對象學生通過積極參與、體驗、評價,獲取知識,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協作性、主動性,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且很多基本技能得到開發。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帶來了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變,在進入信息時代后,利用網絡資源的共享優勢進行篩選、整理、提煉為我所用,再結合教學實際,從根本上改變了單純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參備課的老套路;多媒體教學,多媒體圖文并茂、視聽兼備、信息量大,使學生樂于接受的一種教學形式。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優化難為易,使課堂更加生動豐富,但是,并不是就此拋看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我們應該應課型而定,因學校的實際而定,因如何突破教學的重難點而定,例如:四年級科學《種茄子》、《養小雞》、《毛毛蟲不見了》,因為茄子、小雞、毛毛蟲的生長變化的周期較長,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所以利用多媒體教學進行生動展示茄子、小雞、毛毛蟲的生長變化,此時多媒體的作用至關重要,其次讓學生有條件的實際養一養,觀察一下,學生會收獲頗豐。但是,如果課堂上不講實效,空流于形式,熱鬧了課堂卻浪費了教學資源,這會與我們的教學初衷相悖,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板書,課的重難點,科學課的實驗課就不宜采用多媒體教學應該讓學生實際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信息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技術把文字、圖形、圖像、活動影像和聲音等多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使計算機成為能以人類習慣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務的一種新技術。利用信息技術能給學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能給學生提供圖文聲并茂的多重感官綜合刺激,還能讓學生按超文本方式組織與管理各種教學信息和學科知識,這將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總之,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已成為時代的潮流,它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學生需要、教師需要、社會也需要。讓學生獲得適應未來信息社會需要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體會發現的樂趣,體會探索的樂趣。這樣我們的老師與學生都在一種積極和諧的氣氛中學習與工作,這真的一件最快樂而又相當有效的事情。這也正是信息技術在現代教學中重要作用所在。而我國在這方面投入的資金和人力遠遠不夠,迫切需要國家的主管部門進行組織和引導,改變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使多媒體教學有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