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亞1 2 李好根1
(1.韓國國立群山大學,群山市 54150;2.新鄉醫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西方競技體育文化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當前世界體育文化體系中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兩者分屬兩個體系,但二者關系是平等和并列的。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兩種文化的沖突和斗爭開始在中國這一主陣地上開始了正面交鋒。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的今天,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體育文化交流合作不斷發展與加深,“文化入侵”現象始終伴隨其中,更有暗流涌動的勢態,值得我們警醒。
隨著文化全球化的進程,包括體育在內的東西方文化在交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發生著激烈的沖突和碰撞,其根源除了受到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的影響外,導致沖突的主要原因是兩種文化的本質差異。文化入侵(cultural invasion)定義為一個國家或民族對其他國家或民族通過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從而進行征服的行為。文化入侵相比于戰爭、政治干涉、經濟控制等更具有時代性和隱蔽性。由于體育具備鮮明的文化符號特征,也成為國家文化的符號象征,代表著國家形象的構建。在一個個符號的背后,蘊含的不止是巨大的經濟價值,而更重要的是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成為文化入侵的重要對象。
文明沖突理論的締造者薩繆爾·亨廷頓指出:“西方文化與非西方文化的沖突將在新世紀變得更加激烈。”近現代以來,西方國家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地緣上對世界其他民族和文化都有巨大的優勢,并借此構建了以奧林匹克運動會為核心的,世界范圍內的體育競賽組織管理體系。西方體育文化作為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承擔著輸出西方價值觀的職能。相較而言,文化的侵略更具隱蔽性和誘惑性,美國已經將中國作為文化滲透和侵略的主要陣地,體育作為其對華文化輸出的重要窗口和武器,正在借助新技術和新媒體展開新一輪的文化攻勢。
之前一度將傳統文化視為導致我國國力落后的根本原因,認為西方文化要優于中國傳統文化,只有按照西方文化模式對國民進行教育才能使我國走向強大,對傳統文化進行徹底批判。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強調在國民教育上向蘇聯學習的原因,導致民族傳統文化的生態環境被進一步破壞。改革開放以后,掀起了學習西方技術文化的熱潮,民族傳統文化幾乎沒有了生存空間。
歷史上東、西方體育文化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其內涵、表現形式、特征方面均顯著不同。在表現形式上,西方體育競技項目注重的主要是客觀的量化,數據決定輸贏;我國傳統體育項目除了量化之外更加注重的是主觀評判。這種差異對于兩種文化的融合設置了較大的障礙。自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后,受蘇聯模式影響和我國奧運會合法席位的恢復,我國不斷推進西方運動項目的開展,競技體育優先、奧運項目優先的發展戰略已經構成了我國主體競賽體系理念。對傳統體育項目的保護和開發不論從政策、資金還是資源分配都無法與之比較,項目的發展受到限制,對應的傳統體育文化就沒有發展空間。
由西方傳教士興辦的教會學校完全移植了西方教學模式,包括體育課。1906年由清政府在全國學堂推行體操課制度,西方體育項目很快成為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主體,傳統體育項目在學校體育教育中被進一步排除,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傳統體育項目在學校體育教育中仍處在邊緣地帶。學校體育教育的這一現狀實質是一種親切的文化入侵形式,披著青少年強身健體的正面外衣逐步實現文化侵略的目的。青少年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振興的希望,學校教育是青少年培養認知的主要途徑,若文化教育的缺失就會造成其他國家文化入侵的突破口,學校體育教育課程完全西化的后果就是無形中幫助了西方體育文化順利入侵,同時也切斷了傳統體育發展的道路。
1.政府適當調整競技體育的發展戰略,同時加大對傳統體育的支持,制定計劃,優先對瀕臨消失的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加快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程,建立傳統體育文化數據庫,盡可能多的運用視聽多媒體技術還原和記錄。出臺政策加大保護和培養文化傳承人力度,更好地發揮其在傳統體育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2.借助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契機,加大宣傳力度。要明確認識到現今我國傳統體育文化面臨的文化入侵現象,站在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上,使國民大眾有文化安全的危機感,同時宣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增強認同感和保護意識。國內大眾媒體可實行體育文化管制與保護措施,合理限制西方體育競賽的宣傳與轉播時長,同時增加傳統體育文化相關內容,起到直觀、高效的導向作用。
3.增加學校體育中的傳統體育項目,加強師資建設,根據地方區域傳統體育特色,甄選項目進入校園,由特色課程逐步轉化為校本課程,使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在校園中成為常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優勢,進行傳統體育文化師資培養,提供教育人才培養;加強理論研究,指導實踐工作;在體育文化入侵的同時,主動分析研究、吸收和借鑒對方的優勢內容,對我們自身進行創新性融合和改造,使之更具文化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