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鵬麗
(東華理工大學,江西 撫州 344000)
音樂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華音樂藝術文化的精華之一,古箏藝術發展至今仍然有助于塑造大眾的審美意識以及培育人們的藝術修養,需要注意的是,古箏藝術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諸多藝術流派,由于不同流派在演奏技巧以及演奏風格上具有明顯差異,因此不同流派展示出了差異化的藝術特色。與其他傳統音樂藝術一樣,在新時代,古箏藝術的傳承以及弘揚也面臨實際問題,既充滿機遇也存在較大挑戰,因此在弘揚古箏優秀音樂藝術的同時注重現代元素的融入和創新,這樣才能讓中國古箏藝術永葆生命力。
古箏最早興起于春秋戰國時期,經過2000余年的發展,我國古箏藝術家創造了絢麗的古箏音樂藝術形式。首先,古箏指法極具多樣化特征,例如左手上下滑按音以及點弦指法等,而右手指法包括勾剔以及花指等,在演奏古箏的過程中需要雙手密切配合,來回穿插彈撥。除此之外,古箏大師還對指法進行了創新,讓整個古箏演奏更具層次感。其次,古箏具有音色寬廣的突出特點,其音域廣主要體現的古箏弦的跨度由十二弦延伸到了二十一弦,這意味著音域整整寬廣了四個八度,這就使得整個古箏演奏既能體現出了恢弘的氣勢,也能營造出小橋流水式的節奏律動,不同韻律帶來的音色感具有明顯差異,也讓借此表達大眾的審美情趣。
古箏在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諸多優秀作品,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古箏藝術與創作者情感與所處時代具有緊密聯系,因此古箏藝術在一定程度上被烙下時代印記。對于音樂創作而言,必須與時代發展相契合,這樣才能讓音樂最大程度體現大眾訴求以及審美意識,最終讓音樂作品被更多人認可和接受。在中國文人墨客以及貴族士子看來,古箏是其最為推崇的樂器之一,往往被用來抒發自身的抱負,其中《寒鴉戲水》就是此類作品。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古箏藝術家為了表達對新中國的美好期望,也借助《豐收鑼鼓》等作品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之情。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國策之后,中國古箏藝術家開始融入世界音樂文化,并對中國古箏藝術進行改良和創新,相繼創造了具有時代氣息的古箏藝術作品,例如《山魅》以及《伊犁河畔》等。
對于傳統古箏藝術愛好者而言,其藝術創造往往會受到時代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緊跟時代變化,融入新時代元素,圍繞演奏技法和表現形式進行深度探索和創新,這樣才能讓整個古箏藝術保持生命力,并且在鞏固現有古箏藝術受眾群體的基礎上,拓展更加潛在的古箏藝術愛好者,因此在新時代,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傳承和弘揚古箏藝術。
在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審視和反思傳統文化底蘊的滲透路徑,不應舍本逐末,這樣會導致古箏藝術喪失民族性以及時代性,古箏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部分,其產生與發展都體現了中國時代的變遷,集中反映了中國社會生活以及人文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意味著古箏文化顯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審美情趣,只有在創新過程中延續古箏文化內涵,并以多種形式表現極具本民族的審美情趣,才能讓古箏文化真正走入世界人民的內心,從而更加廣泛地宣傳古箏文化。
古箏藝術交流應該沖破群體限制以及場景限制,這意味著應該促進古箏內部不同流派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也要讓中國古箏藝術家走向世界,讓其感受世界音樂文化的新亮點、新趨勢。由于古箏藝術容易受到創作者個人情感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古箏藝術傳承人也會表現出更具個性化的藝術表現。同時在新時代,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古箏派別之間的協作和交流,還是古箏文化藝術的傳播與分享,都為該藝術形式的傳承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和文化氛圍,所以古箏愛好者以及工作者都應借助互聯網手段打破原有的文化藝術交流瓶頸,只有不斷學習和交流,才能進一步創新古箏演奏體系,并在演奏技巧中融入更多具有時代性的元素。需要注意的是,古箏藝術在傳承過程中都會受到保守勢力以及外部文化的雙重沖擊,因此需要立足本民族文化,充分分析傳統古箏文化與音樂新潮流之間的連接點,這樣才能助推音樂素材以及理念的相互融合,最終提升古箏藝術在世界音樂文化中的影響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尚淺,由于外來文化的影響,年輕群體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存在一定的疏遠傾向,所以針對這一情形,必須高度重視專業后備人才梯隊建設。文化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對古箏理論以及演繹技巧的研究和創新,幫助古箏愛好者建立更加科學的理論學習體系,此外注重古箏藝術的社會宣傳,依托互聯網媒介建立多層次、多觸點的古箏藝術宣傳體系,培育廣大青少年學習古箏的興趣點,這樣才能激發廣大青少年學習和弘揚古箏藝術的內驅力,從而加強未來古箏人才儲備。
綜上所述,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箏藝術見證了我國社會歷史的發展,其在塑造大眾審美情趣方面發揮著突出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高度重視傳統古箏藝術的傳承和發揚,應該研究如何在古箏藝術中進一步體現其傳統文化內涵,同時也要加大中國古箏流派之間的相互交流,此外,還需鼓勵中國古箏藝術家走向世界,充分融入世界音樂發展新潮流,只有這樣次才能增強古箏藝術在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