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碩
(南陽理工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筆者在大學期間曾彈奏過鋼琴組曲《魚美人》,十分喜愛這部形象生動的作品。國內關于此作品的研究多為其中的一首或幾首,而筆者則是對整部作品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鋼琴組曲《魚美人》具有哪些生動的音樂形象?在演奏時又該如何進行音樂方面的處理?本文將就這些問題展開論述。
吳祖強、杜鳴心是我國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一生中創作出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其中吳祖強創作有交響音畫《在祖國大地上》、清唱劇《與洪水搏斗》等,杜鳴心創作有交響音畫《祖國的南?!贰㈦娪耙魳贰秱拧返?。由于二人的音樂思想和創作理念比較接近,于是共同創作了舞劇《魚美人》和《紅色娘子軍》的配樂,成為經典之作,后又將其改編為鋼琴組曲,流傳至今。
舞劇《魚美人》是我國歷史上的一部佳作,是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而作,選自神話題材,有著豐富的民族色彩,首演就大獲好評。1982年,兩位作曲家將其改編為鋼琴組曲,里面包含了六首獨立樂曲,分別為《水草舞》《珊瑚舞》《人參舞》《婚禮場面舞》《草帽花舞》《二十四個魚美人舞》。
鋼琴組曲《魚美人》它以美人魚與獵人的愛情為主線,其中每一首作品都包含了一個故事,同時也塑造出一個個鮮明的音樂形象。
《水草舞》描寫了在海底世界里,一群活潑可愛的水草海底里翩翩起舞的場景。樂曲開始1-8小節為引子,作曲家用雙手連續半分解和弦的方式來渲染海底神秘的氛圍。9-30小節,作曲家通過右手和弦式的短琶音,表現出水草優美迷人的舞姿,而左手則用分解和弦來描繪蕩漾的水波。31-51小節,左右手相互配合,給人一種水草在海底相互追逐的感覺。
《珊瑚舞》描寫了魚美人帶著海底世界的小伙伴們一起去拯救獵人的故事。樂曲開始1-15小節,通過左手琶音,右手顫音的方式渲染活潑歡快的氣氛,到16-26小節,右手用顫音來表現柔和的水波,左手運用帶有節奏感的音符來凸顯出珊瑚活潑的靈動感。
《人參舞》描述了清晨時分,叢林中充滿了迷霧,一片朦朧的景象。引子多次運用轉調的方式來改變樂曲的色彩,從24小節開始進入主題部分,24-33小節描寫了人參老人詼諧的舞步,33-42小節是對上個樂句的重復,43-58小節調式發生了變化,轉為e小調,進一步生動地表現人參老人詼諧幽默的形象。
《婚禮場面舞》描寫了魚美人和獵人在村民見證下隆重舉行婚禮儀式的情景。樂曲1-6小節,用八度、和弦渲染了結婚時鑼鼓喧天的婚禮場面。7-10小節右手多次運用十六分音符,形象描繪了婚禮上人山人海的場景和人們忙碌的腳步聲。27-58小節是描寫喜迎新人的場景,48-51小節通過震音的方式將音樂推向高潮。
《草帽花舞》描寫了魚美人和獵人的婚禮進行中發生的故事。前四小節,左手部分為四度疊置和弦,賦予樂曲濃郁的民族色彩。5-72小節中音樂進行了四次轉調,舞蹈也隨著每一次轉調,不斷地變換著姿勢和動作幅度。73-103小節,右手部分變為了一個人在跳獨舞,左手部分則是伴舞,直到最后音樂結束。
《二十四個魚美人舞》描寫了山妖把真假美人魚混在一起,讓獵人來尋找辨認的故事。樂曲開始的右手旋律用調式色彩的變化來表現魚美人舞姿的變化。21-33小節轉為a小調,表現獵人尋找魚美人的心情更加迫切。34-53小節表現了獵人找不到魚美人時焦急痛苦的心情。54-74小節伴奏音型換成了三連音節奏的柱式和弦,表現出輝煌的效果。
鋼琴組曲《魚美人》豐富、生動的音樂形象賦予了其音樂鮮活的生命力。例如《人參舞》第24-33小節為一個樂句,左手以八分音符的斷奏來表現出人參老人們滑稽的舞步,右手的tr(顫音)結合小連線則是在模仿人參老人們吹口哨的聲音。在彈奏時八分音符的斷奏要用具有彈性的指尖來演奏,而小連線則需要強調第一個音。
音樂的內容和情感決定了彈奏時相應的速度變化?!渡汉魑琛贰痘槎Y場面舞》等幾首樂曲的情緒是歡快活潑的,速度相對較快。即使在同一首樂曲中,演奏速度也會因每個段落音樂形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水草舞》的1-8小節以連續十六分音符震音的形式拉開音樂的序幕,雖然整體速度為小行板,但在彈奏時,要注意由慢速進入,之后漸漸加速,到第7小節后半部分時再“rit”(漸慢),從而引出主題。
鋼琴組曲《魚美人》中有許多不同的場景,需要十分細致的力度變化才能充分表現出來。例如《婚禮場面舞》的31-34小節,力度以mp(中弱)、mf(中強)交替的方式有規律地變化,mp像是兩位新人在相互行禮,mf像是賓客們為新人歡呼鼓掌。在彈奏時,我們要先設計好mp、mf的下鍵力度,才能準確地表現力度的變化。此外,對于力度的表現不能僅限于樂譜上的標記,還要結合樂曲內容。例如《珊瑚舞》的力度標記雖然較少,但不代表演奏者就不需要做力度變化。如16-26小節,左手為主旋律,需要突出,右手為伴奏,要輕柔一些。
1.柔性觸鍵
這種觸鍵適合于抒情、歌唱性旋律的演奏。例如《水草舞》中的主題部分的右手旋律,在觸鍵時,手臂放松,要求用手指柔軟的指腹來觸鍵,如同在推、摸琴鍵一樣,使琴錘和琴弦之間的碰撞聲音弱化,從而達到緩和、柔美的音色。
2.剛性觸鍵
這種觸鍵適合于熱烈、輝煌樂段的演奏。例如《婚禮場面舞》中多處運用八度、和弦,在彈奏時要準備好手架子,手臂、手腕發力,通過牢固的手架子傳至指尖,從而發出堅實、明亮的音色。
3.點式觸鍵
這種觸鍵適合于輕盈靈巧的段落。如《珊瑚舞》的一開始作曲家標記的音樂術語有“leggero”(輕巧),右手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動,為了使每個音達到清晰流暢的效果,演奏者要把指尖勾牢,下鍵干凈利落,有清晰的發音點。
1.左踏板
俗稱弱音踏板。當我們踩下左踏板時,會很明顯地感到聲音變弱、變柔和,鋼琴組曲《魚美人》中,每一幕劇情的結尾運用左踏板,如《水草舞》的結尾處。這里表現的是水草們漸漸遠去的情景,力度從第54小節的p(弱)到最后減弱為pp(很弱),可以在第56小節處踩下左踏板,使音色變柔和,營造音樂需要的意境。
2.右踏板
(1)節奏踏板法
適用于節奏型較強的樂曲中。如《人參舞》進入主題部分后,左手為八分音符的斷奏,具有很強節奏感,在節拍重音上點一下踏板,增強音樂節奏感。再如樂曲《婚禮場面舞》,樂曲前奏中多用八度與和弦,烘托出隆重盛大的婚禮場面,在演奏時要彈出震撼人心的效果,就需要配合右踏板來實現。
(2)音后踏板法
它是在聲音發出后更換踏板的方法,使用時需要根據和聲的變換更換踏板。在前一個和聲踩下右踏板,到了后一個和聲時,先彈下后一個和聲,再更換踏板,通常用于抒情性的音樂片段中。如《水草舞》的中段,因和聲變化較多,基本上一拍要更換一次踏板。
3.中踏板
這個踏板的作用與巴洛克時期樂隊里的低音相似,保持低音聲部的延長。例如樂曲《二十四個魚美人舞》的左手部分,持續低音貫穿全曲,為了達到好的音樂效果,使低音得到充分的延長,要用到中踏板。
本文從這部鋼琴組曲的創作背景出發,分析了其中每一首樂曲的音樂形象,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個人的演奏實踐,從樂句的表達、速度的彈性、力度的表現等方面對該作品的演奏處理發表個人見解。由于筆者學識尚淺、能力有限,對該作品音樂形象的分析還不夠具體深入,在演奏處理方面論述得也不夠充分,希望各位專家批評指正,多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