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馮碧君
(浙江省諸暨市大唐街道草塔小學,浙江 諸暨 311800)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要使掌握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感到厭煩,不要使他們產生一種疲勞和對一切漠不關心的態度,而是要使他們整個身心充滿快樂。”以德育人,弘揚傳統文化,光靠老師的講授,并不能深入學生內心,且極易流于說教。《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基本特征中指出: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游戲或其他實踐活動。[2]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并逐步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活態度、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在充滿探究與創造樂趣的童年生活中,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
西漢文學劉向說:“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學校根據傳統節日的特點,結合實際,為學生精心設計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體驗,增長知識,豐富情感,養成品德。[3]
例如,為紀念革命先烈、深入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集體主義觀念,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展,學校專門舉行“緬懷革命先賢,瞻仰烈士陵園”的實踐活動。活動當天,先由學校校長和四名學生代表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全體師生鞠躬、默哀致敬,沉痛悼念長眠于烈士陵園的革命烈士。接著,學生代表發言,表達了緬懷先烈,繼承遺志,薪火相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決心。少先隊大隊長帶領全體學生莊嚴宣誓,在蒼松翠柏的輝映下,錚錚誓言響徹云霄,傳遞著同學們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決心。最后,學生志愿者及各班學生干部認真、徹底地清理了場地。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第3課《歡歡喜喜慶國慶》一課時,通過和這次實踐活動的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崇敬人民英雄的情感,體會到新中國誕生的來之不易,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傳統文化的呈現形式豐富多樣,故事往往以其趣味性、豐富性引起學生對它的學習熱情。故事是通往兒童內心的幽徑,可以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開發的一項內容,可以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一種方式。故事中的道德知識能讓學生內化道德知識、激發道德情感、確立道德行為,對學生學習有幫助。[4]
仍以二年級上冊第3課《歡歡喜喜慶國慶》為例,學生們以組為單位,在家長的協助下搜集愛國英雄的故事。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我精心挑選和改編了四則戰爭年代的故事。由于低年級的兒童在課堂三十五分鐘內是不可能保持分分鐘全神貫注的,且學生理解能力弱,思維上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而且還存在著注意力時間短且不穩定的特點。所以在故事講述的過程中我增加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節,如讓孩子演一演某個片段,猜一猜接下來的故事發展,議一議故事中主人公的行為,談一談自己的感想。
傳統節日紀念日教育的內容是豐富的,方法是多樣的,學生通過搜集素材,活動參與,真正成為探究的主體,促使其向深度學習者邁進。
《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指出:“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的確,節日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中秋節是我們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個傳統節日。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征,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
教學二年級上冊第4課《團團圓圓過中秋》時,我先讓小朋友組內交流課前準備好的中秋節的來歷、習俗、傳說等,每組派代表發言。以此幫助學生深入地了解有關中秋節的知識,使其加深認識,感受人們祈盼團圓、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再通過播放視頻了解祖國各地、各民族歡慶中秋的方式,談談自己觀看后的感受。使學生不僅可以感受中秋節的熱鬧、團圓和快樂的氛圍,還愿意親近、認同和傳承我國中秋節的傳統文化。接著在古箏名曲的伴奏下,出示與月亮有關的詩歌,讓學生在歡快的節目表演中不僅感受到了快樂熱鬧的氣氛,更領悟到了中秋節這一傳統文化節日所蘊含的情感和人文情懷。最后我進行了一次關于描寫月亮的詩歌競賽,并給每一個學生準備了一份禮物——一塊月餅,讓學生盡情地品味,細細地感悟,在品味中感受月餅的香甜,以及全班一起過中秋的幸福和快樂。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地為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有如此輝煌燦爛的文化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綜上所述,是筆者在品德傳統優秀文化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在短暫的近兩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已深切地體會到,教師是深度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管理者。我們一線教師要立足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本質,利用課堂內外資源,讓學生在參與、體驗、探究的過程中,走向深度學習,提升能力,鑄就健全人格,從而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