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地
(浙江省慈溪市橫河中學,浙江 慈溪 315300)
第一次直面“尚美教育”這個詞是在我的家鄉浙江省慈溪市陳之佛紀念館。
陳之佛(別名:陳紹本、陳杰,1896年9月23日-1962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余姚,畢業于東京美術學校,中國畫家、工藝美術家,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等。
他曾創辦尚美圖案館,擅長圖案設計和書籍裝幀,后轉入中國畫,長于工筆花鳥畫,先后在上海藝術大學、南京中央大學等院校任教授,代表作有《表號圖案》《西洋美術概論》等。家鄉為了紀念他,特別在故鄉為之建設了陳之佛紀念館。
和愛好繪畫的兒子一起參觀紀念館的時候接觸到尚美教育的時候,我如獲至寶,思緒久久不能平復……我所任教的地理學科,難道不美嗎?地理教學和繪畫藝術沖突嗎?矛盾嗎?既然都是美的學科,為什么不能合二為一,共同體現出美的本質呢?我沉醉于地理教學16年,深深吸引我的這門學科到底美在哪里呢?……
誠然,吸引我醉心于地理教學16載的,除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外,那就是它獨特的魅力所在。
眾所周知,地圖對地理至關重要。我們有專門的地理圖冊,教材中也配備了海量的彩色圖片,如:浩瀚星空圖,絢麗的極光圖,不同自然帶圖,地形分層設色圖,遙感影像圖……
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我適時地應用了色彩美,除了地理圖冊,PPT圖片展示外,我還利用假期讓孩子們自己動手畫一畫,自己上色,通過這個過程深刻地體會地理的色彩美。
比如:在講完《地球的內部結構》這一章節的內容后,放假回家的作業就是畫出并用色彩體現出他們的明顯分層。又比如:在講到《板塊構造》這一章節的時候,我們的家庭作業就是讓孩子們自己勾勒出板塊的輪廓和邊界運動方向,并用顏色來區分相鄰的板塊。雖然沒有美術生表現得那么專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認知和區分地球的內部結構和六大板塊,也是很有收獲的。
除了外在美,地理教學還有其內在美。作為一門文理兼備的學科,它首先具備了理科學科所具有的理性美和邏輯美。
眾所周知,地理教材和試題中有海量的圖表,每一張圖表都會講話,蘊含著豐富的內在美。
比如:一幅區域地圖,根據經線、緯線,海陸輪廓等地圖信息,我們可以推理出它在哪個洲,或者是哪個國家。根據圖上的等高線、河流狀況、海陸分布等地理信息,我們可以推理出當地的地形特征、氣候類型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根據人類的農業或者工業活動,我們可以推理出這個地區可能出現的主要環境問題或者氣象災害,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等等。每解決一個高考題就是一次完美的演繹和推理,在這個過程中也完美地體現了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之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
其次,地理學科還具備了文科學科所具備的結構美和語言美。
每一節地理課都會有一個核心的圖示,我需要孩子們學會復盤。比如:天體系統級別圖示、大氣的削弱和保溫作用圖示、熱力環流圖示、三圈環流圖示、氣壓帶風帶圖示等等……
每一節地理課后都會有圖文并茂的板書,我也要求孩子們課后進行復盤。每一幅圖示都有深刻的內涵,都可以總結出好幾條簡潔有效的結論。還有每一章節相關內容都可以整理出不同的知識結構圖,在總結的過程中也會收獲頗豐。
當然,地理還有語言美。對學生的語言表達、概括總結等文科素養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地理綜合題答題要求簡單干練、條理清晰、切中要害。當然一定要善于應用地理術語。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請用地理原理解釋“高處不勝寒”的原因。沒學地理之前大家的解釋是“海波高,氣溫低”或者再詳細一點“海拔高,空氣稀薄,所以氣溫低”。似乎講解的挺有道理,但是依然顯得不夠專業。學過地理之后,應用地理術語的專業表達是“海拔越高,獲得的地面輻射越少,所以氣溫越低”。
除此之外,地理教學中還有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美、差異美;自然帶、氣候帶、氣壓帶和風帶的對稱美、規律美;地理景觀的自然美、人文美;人地關系的統一美、和諧美……
我希望通過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教學滲透,讓孩子們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從而以美興藝、以美怡心、以美潤德。最終與“向美而生,為學生美好人生奠定基礎”的辦學理念有效融合,達到“尚美校園、尚美教師、尚美課堂、尚美學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