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中寧縣大戰場鎮西沙梁完全小學,寧夏 中寧 755100)
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科目,同時也被視為一門藝術,那么藝術是來源于生活的,數學和藝術二者不可分割。老師需要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內容來講解數學知識,引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真正讓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數學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當前,仍然有大多數小學數學老師沒有意識到轉變教學態度和理念的重要性,仍然采取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殊不知,大多數學生已經對這種單一無聊的教學方式失去了興趣,感到疲憊厭倦,同時也沒有將全部的心思投入到學習中,這樣會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降低教學的效率。
生活和數學密切相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大多可以用數學知識解釋,同時數學知識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解決。但是,就當前數學教學形式而言,老師將數學知識教學和生活的關系割裂了,這樣的數學課堂毫無靈活性可言,學生很難投入到這種學習氛圍中。此外,如果老師沒有設置生活化教學情境,那么學生可能認為數學和生活沒關系,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就會刻意地將數學和生活二者割裂,降低數學學習水平。
從簡單、淺層次方面來理解,數學通過具體的生活實際情況反映出來確實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還能增強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性。但是,從深層含義來分析,也會滋生一些不良的問題影響著教學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老師過分的將數學和生活結合在一起,也就是生搬硬套,本來兩者沒有特定的聯系,但是將二者強加在一起,這樣的刻意性做法會降低教學效率,那么一旦離開現實生活,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會發生轉變,學習效率降低。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老師在將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時候還要把握一個度,不能不和生活實際相聯系,同時也不能過分的生活化,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長方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圖形時,老師則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這些平面圖形,然后記錄下來,在課堂上分享給其他同學,真正在生活實踐和探索中學好數學平面知識的相關內容。
在利用生活化方式教學數學知識時,老師要特別注意采取正確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知識也會越來越豐富,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決一些數學問題,那么老師需要將學生置身于生活化環境中,創設合理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例如,在教學時、分、秒這部分內容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問題,然后學生需要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回家觀察自己家的鐘表,分清時針、分針和秒針這三個針的區別,這樣才能為下一步的數學也可以奠定基礎。因此,通過利用這種方法,就做到了數學知識和生活的完美結合,學生可以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學到數學知識,然后在通過這些實踐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
如果想體現出數學的價值,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學好數學,老師需要配備數學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多邊形面積的時候,老師可以將多個多邊形放在一起,組合成新的圖形,激發學生的思考力。除此之外,在上課之前,老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好一些材料,像是白紙、剪刀等,讓學生自己動手裁剪多邊形,然后用尺子測量多邊形的長度,進行面積計算,通過一些實踐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同時還能鞏固所學的面積知識。所以,這就要求老師要經常帶領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做數學,既要搭建起師生交流溝通的橋梁,又要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提高解題的效率。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也是實現數學教學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式,同時還可以將數學知識簡單化。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十以內的加減法”時,需要小學生理解和學習,那么為了可以讓他們更加容易理解相關知識,正確計算加減法,老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和理解到重要的數學內容。例如,老師可以讓學生模仿商場購物的場景,老師扮演售貨員,其他學生扮演消費者。在商場中,牛奶4元一盒,餅干3元一袋,面包3元一個,這時老師需要提出問題,某同學想買一個牛奶和一袋餅干,一共需要多少元?這時學生會想到自己購物時的場景,并且計算出最終的結果。所以,通過這種模式,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解決數學問題,有利于培養自身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數學和生活密切相關。所以,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需要創新數學教學模式,將數學知識和生活結合在一起,讓生活化的方式走進每個學生的生活和心中,最終為以后數學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