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第四中學,河北 衡水 053700)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數學教師的教學理念得到了進一步優化,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什么是數學,數學的本質是什么以及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創新精神等問題缺乏清楚的認識。因為數學的本質問題是學習和研究數學所不能回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問題。雖然這一問題至今沒有完整的答案,但無論是數學學術專著,還是教學大綱、課程標準都把數學的本質問題放在開篇的位置。當代對數學本質的較為普遍的描述是: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數量關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學。
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就要讓數學更加貼近生活,并且用生活化的語言表現出來;要把數學融入到本土社會、自然、歷史、政治和生活中去,從而使數學具有現實生活的原汁原味,從而形成具有民族色彩、鄉土氣息濃厚的數學。數學有原始形態、學術形態和教育形態三種基本形式。原始形態是指數學家發現數學真理、證明數學命題時所進行的繁復曲折的數學思考。數學的學術形態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嚴謹性、統一性、系統性、形式化和模型化。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水平等原因,不能用數學的學術形態和學生直接交流。數學的教育形態(學科數學)是教育專家或教師依據教育學、心理學原理,依據學生現有的認識水平、生活背景等,把數學的學術形態適當返璞歸真,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回到數學家當初創新發明的狀態,把數學的學術形態知識的線性排列“打亂”,融合當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融合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融入教師的理解,對教材所呈現的內容進行重新編排裁剪、充實、活化教學內容,賦予數學知識新的意義、價值。這樣就把數學的學術形態激活,使數學知識變成生動、有趣、形象、直觀和容易理解的數學的教育形態。
在課程標準的新理念下,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關系,而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尋找水源的問題。數學的本源從邏輯上說是數學的邏輯起點,即數學產生、發展的源泉。學習數學就是要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數學的學術形態轉化為生動形象、具體、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態。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匯點、網絡點、關節點、聯結點。從而探尋數學的本源,理解數學的本質。數學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社會。人是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社會中的,認識、理解和體驗數學就是要探尋數學的生活、自然和社會本源。新課程理念和科學的數學觀,對教師實施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們至今天仍處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兩難境地之中。
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是數學知識的靈魂,教學應使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在以往的教學中,對這一點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把數學思想和方法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來教給學生,甚至連基本的總結也做得很不夠。在解題教學中,可以適時地歸納總結解數學題的一般思想方法,如換元法、待定系數法、配方法、參數法、特殊化法、割補法、輔助法等等。這樣對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很有益的。
探索精神與創新精神是現代科學文化的一個基本素質。數學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其根本特征是表達一種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
數學文化能夠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學習數學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再創造過程,數學中的定理、結論以及解題方法的探索,都需要學習者具有創新思維和開拓精神,同時也正是通過這種數學活動過程培養學習者的開拓創新精神。如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目前已有380多種,無論誰也不能窮盡數學中的所有解法。可見,數學是創新的學科,具有開放體系。數學學習能夠開拓思維,增強創新意識。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了解學習的漸進性,通過課堂教學、課后習題等方式幫助學生吸收和掌握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容不下一絲的僥幸,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扎實學生的基本功和對知識的掌握。通過有意識的專門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自覺運用習慣,讓學生能夠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和數學思維。教師要加強創新教學方法的運用,精心準備教學內容,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加強總結和提升。
初中數學教學并不只是為了讓學生拿到更高的分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通過數學學習,逐步培養自身的數學思想,提高自己的數學方法的運用能力。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新課程的標準下,要加強對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等的訓練和培養,培養學生用數學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