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國成
(青川縣建峰鎮中心小學校,四川 青川 628100)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啟發和培養較為薄弱,限制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進行探究的能力,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局限在了單線思維當中。而通過合理的提問,為學生創造了主動思考、大膽求證的機會,鼓勵學生以多元的思路在語文問題中多思考、多嘗試,打破固有的思維局限,以問題意識的培養尋求語文學習的突破。
語文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需要學生基于語文課本中的知識,進行感知、發散、拓展與轉化。合理的提問重在幫助學生建立對語文問題多思考、多探究的能力,這對啟發學生語文思維能力,鍛煉學生主動思考與主動學習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的開展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不斷優化,在教學創新與思維創新方面貢獻了巨大力量。提問能夠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和探究,形成多元化的創新創造能力,是小學語文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價值。
提問技巧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方法,好的問題設計和巧妙的提問,可以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而缺乏設計性和探究性的提問,不但不會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還有可能會造成學生的反感,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影響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為學生營造的提問環境與氛圍,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態度,因此教師應注重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提問環境,尊重學生,將學生放到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來,從而通過氛圍和環境的打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放下心理負擔,增強語文學習的信心,促進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
課堂提問的效果需要通過合理的設計作為保障,一節語文課程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在課堂上教師既要確保將教材內容中的知識點進行完整的教學,又要關注學生的狀態和教學的效果,因此在設計課堂提問環節時,應當盡量兼顧教學目的與學生的狀態,將問題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巧妙的穿插,確保提問環節技能對語文知識的教學效果進行測試,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因此提問的時機對語文課堂教學十分重要,教師要應結合教學目標,明確課堂提問環節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是為了啟發學生的思考,依據不同的目的設計不同的提問問題與提問方式,在適合的時間穿插提問,才能保障課堂提問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以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找春天》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我們的生活入手,結合生活經驗想一想春天來了,我們的世界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春天在你的心里是什么樣子的呢?有沒有什么發生在春天的有趣或難忘的事?學生可以利用相機、畫筆把自己在春天看到的美景和當時的感受記錄下來,結合課文內容,感受春天萬物復蘇、一切新生的美好與愉悅,而后帶著這些感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身臨其境的感覺產生共鳴,借助有效的提問穿插提升教學效果。
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是進階性的,學生認識和記憶一個知識點的過程也是進階性的,因此小學語文的課堂提問也應注重其層次性,根據語文教學的節奏及學生的學習階段循序漸進地提問,從而確保教師提出的問題是符合學生當前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并且通過層次性的提問設計,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逐步深入進行思考,形成結論和語文學習的能力。
以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只小蟲子》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以文章內容為綱舉行情境表演等活動,根據文章中所描寫的蜻蜓、螢火蟲、小蚱蜢等昆蟲,通過創作劇本開展情境表演,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提問,想象一下假如我變成了一只小蟲子,我會做些什么呢?我創作的這只小蟲子他會經歷什么有趣的故事呢?通過層層深入的引導和提問,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實現教學目標。
語文的學習應當是系統和全面的,學生單獨記憶一個知識點,很難形成系統的語文知識框架,且記憶的知識點容易出錯也容易遺忘,學習的效果難以得到保障。因此,教師應當通過有效的提問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語文知識架構,復習學習過的知識,檢驗新的知識,從而通過新舊知識的提問,形成聯系,引發聯想,在腦中形成系統全面的語文知識架構,提升語文學習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提問藝術對小學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注重結合教學目標與課堂教學情況,進行科學的提問設計,通過有效提問,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引導學生的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從而確保語文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