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新穎
(吉林省敦化市黃泥河鎮中心小學校,吉林 敦化 133704)
小學生由于年齡、閱歷的因素,對于文字的理解能力有效,因此古詩詞當中抽象、難懂的內容理解起來十分枯燥乏味,使得學習的興趣不高。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教師在教學中所采用的方法單一,傳統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法只能讓學生機械性地學習,無法加深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感受和體會。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強調學生的學習感受,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深學生的情感體會,加強學生的意境感受,使其能夠準確把握古詩詞的內涵。
古詩詞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凝聚的遺產瑰寶,具有語言生動、韻律優美、意境深遠、哲理豐富等優點,是學生教育啟蒙、文學培養的重要方式。古詩詞對于民族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弘揚作用,展現出古人的哲學思維和價值觀念。所以,古詩詞的教學一定要打破僵化的傳統教學模式,起到提升學生語言、文字能力水平,培養學生崇高人精神的作用,促進學生的素質化發展,并且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增進了學生對祖國、社會、人民、文化、故鄉的熱愛,達到了升華思想精神的意義。另外,古詩詞所蘊含的包括韻律、文采、意境的美感,對于學生的審美水平起到積極的提升作用,樹立了審美標準,開拓了審美視野,而古詩詞簡潔的語言對于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小學語文所選取的古詩詞是古代詩詞中的經典佳作,飽含優美的詩句。學生在朗讀的時候不僅可以朗朗上口,而且能夠體會到詩句中的文字美與韻律美。像唐代詩人胡令能所寫的《小兒垂釣》,對仗工整,文筆優美,只需短短數語便將“垂釣”小兒的動作、神態展現得淋漓盡致、生動傳神。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朗讀、背誦這篇古詩的同時,引導啟發學生在頭腦中描繪一幅幼童在水邊垂釣的童趣圖畫,從詩句“蓬頭稚子”中體會作者的用詞美感。
古代詩人所作的詩詞通常是借以抒發作者游子思鄉、精忠報國、重視友情等情感。小學生對于詩詞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因此教師需要通過細致的講解表達詩詞的意蘊,向學生說明作者的真情實感,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比如三國時代的詩人曹植所寫的《七步詩》就是借用豆莖與豆子作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描述一種現象,后半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達出作者對于兄弟手足之間互相殘害的厭惡之情。
古代詩人往往會在詩詞中對事物與景色進行描繪,但是在表現方式上卻又獨具一格,這就需要在語文教師的帶領下和學生一起對古詩詞中的情景進行分析,構建作者所描繪的畫面,領略詩詞所蘊含的美感意境。比如,詩仙李白所寫的《望廬山瀑布》,用夸張的詞語描繪出廬山瀑布雄偉壯麗、氣勢雄宏的景象,學生通過畫面的構想,仿佛置身于詩人所寫的情境之中,廬山瀑布宛如在眼前一般。這樣的學習促進了學生的審美領悟的提升,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我國古代詩詞文化博大精深、精妙深奧,很多詩詞不僅具有作者借物詠志、抒發情感的作用,而且也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在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對于古詩詞人生哲理的教授。比如宋代詩人蘇軾的名作《題西林壁》,通過對廬山景色的描繪,發現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廬山會呈現不一樣的景象,最后一句“只緣身在此山中”點明身處山中,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表達出對于事物的認知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整體進行分析,不可以偏概全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
古代詩人所創作的詩詞都是飽含情感的作品。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細細揣摩作者的用意,教師要幫助學生加強研究理解,這樣很容易引起學生對作者的感情共鳴,對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理解助益很大。明代忠臣于謙所做的《石灰吟》將自己比作石灰,任憑環境的惡劣也不屈不撓,矢志不渝,詩詞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精神,充分表達了詩人滿腔的愛國情懷。教師在教學中營造一種慷慨激昂的情感,極易引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共鳴。
綜上所述,古詩詞是我國幾千年流傳下的傳統文化精粹,因此,學習古詩詞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具有重要的作用意義,對于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會起到深遠的影響。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改革要更加體現以學生為教學根本,進一步加強教學策略的研究,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