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娟
(河北省黃驊市常郭鎮故縣中心校,河北 黃驊 061100)
語文書是由一篇篇課文組成的,讀懂課文、理解課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提升精神、提高人格、深化靈魂是語文教學之重任。深入研讀文本,準確地解讀文本,這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所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應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避免走“泛語文”的老路偏向。
精心設計要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必須明確語文教學的目標。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新的語文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有效地實現語文教學有效性的主要途徑是三維目標中的“過程和方法”。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聽得進去老師在講什么,知道怎么去運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抓住課文的中心思想,在不偏離主題思想的前提下,盡可能運用教學方法把主題思想貫穿全文,從而使學生領會到課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老師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盡可能采用學生簡單易懂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刻意使學生接受自己的教學觀點,一定要把學生的想法結合起來,從而與學生產生互動,產生共鳴,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學生本身的想法,不能一味地灌輸老師自己的思想。
品味語言語文教學不是花架子,要扎根于語言文字,學生要在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語文教學要扒開言語內容的迷障。讓學生見識字詞的真面目,用語文的眼睛去看問題,用語文的耳朵聽聲音,用語文的嘴巴去交談,甚至用語文的心靈去感受、去思考、去體驗,總之,要用語文的方法解萬方數據決語文的問題。語文課要在“關注語言文字所表達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語言文字表達形式所傳遞出來的那種節奏,那種韻味”。如果要實現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最主要的是一定要抓住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把握中心思想。慧眼才能識珠,如何訓練、磨礪學生的一雙語文慧眼就是我們語文教育者的絕技。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在深入語言的同時考慮得更多的是該如何淺出,才更符合、適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情趣,所以給理性的知識披上感性的外衣,撩開其感性的面紗,讓學生見識的是言語的肌理。我們精致而精心地擦亮學生的句法之眼、感覺之眼、心靈之眼,直到學生洞開心扉,好奇而新鮮地盯著這看似熟悉、實則陌生的言語天地。讓語文有情有意有味,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有靈魂的。語言和思想、語言和思維是不可分的統一體。
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必須以新課改的理念為指導,在教學中,深入實踐和研究,熟練運用教學策略,關注學生的成長.在教學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量,做到教與學的有機結合,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的興趣激發,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會學習,教師教學也變得得心應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生的學習中,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興趣的學習,學生只能是消極應對、被動接受,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與教學效果的提高.我們要將激發學生興趣作為教學的第一要務,要讓學生對學習產生飽滿的情緒與高漲的熱情.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導入環節的設計.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設計得好,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學生的精力,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教學內容產生強烈的參與動機與主觀的學習意識,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課堂是班級授課制,老師講,學生聽,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學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也不能表達出來.這樣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久而久之,就不利于個性的發展,更別提創新了.另外如果局限在課堂上,會使學生的視野變得狹窄,眼界也不會放寬.我們的課堂不應該只局限在課堂上,而是應該在尊重課本,以課本為源頭的基礎上走出教室,走向更廣闊的空間.這樣,學生在更廣闊的世界中,在生活中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了問題,增強了本領,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就會更加喜歡投入到課堂中,由此獲得成功的喜悅,就會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只有課堂和課外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鍛煉,才能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在教學觀、教材觀、教師觀及學生觀、學習觀、評價觀等許多方面,對如何做好一名教師都提出了明確的規范的要求。教師立足自身崗位,積極研究課改,提升專業素質,打造高效課堂。可以說,課改的實施既解放了課堂,又解放了教師,還解放了學生,使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