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西寧衛生職業技術學校,青海 西寧 8116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中職生德育教育實踐中,價值澄清理論對引導中職生形成價值觀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給中職生帶來的不僅是物質的豐裕、信息的豐富,更為重要的是對思想觀念的沖擊和價值標準的重塑。這個價值多元時代,多樣性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共生共存。“每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以共同的傳統、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為紐帶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或語言群體。”
媒體、手機、電視、旅游活動及學校教育等等帶給中職生千差萬別的價值觀念,各種文化和思想并存于中職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的為成人所肯定或認可的價值體系受到沖擊或否定,新的價值一方面不被中職生系統全面的學習或接受,另一方面也不被師長所認同。對中職生而言,多元化的價值觀為豐富思想、拓寬視野、激發創造力提供了可能,但同時也對其形成價值目標、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帶來了難度,甚至形成價值混亂,至于因無所適從而困惑、冷漠、盲從、反復無常、隨波逐流。有些中職學生在自我設計,自我奮斗時,無視他人、社會和國家的需要,只講自我價值,不講社會價值,過分強調自我,追求個人利益,而丟棄了集體主義價值觀。如何幫助中職生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思考與價值有關的問題,如何指導中職生支配“之余的時間和精力”,如何讓他們在多元化的價值觀中選擇并改變他們的行為,是每一個德育工作者應該長久思索的問題。
價值澄清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紐約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劉易斯·拉思斯,其著作為《教育與教學》。
澄清理論的積極意義在于其包括“以生活為中心”,“對現實的認可”,“鼓勵進一步思考”和“培養個人能力”等“四大要素”,認為在價值多元化的環境中,不存在一套理想的、公認的、普適的價值觀,傳統的價值說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職生的價值認同,家長和老師所灌輸的價值觀和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觀不一致、甚至沖突,這會讓中職生無所適從,甚至對傳統的價值觀產生懷疑和抵觸,進而變得困惑、冷漠和矛盾,在許多情況下,中職生做出了選擇,但他們不明確支持他們做出選擇的價值觀到底是什么,這勢必引起中職生的行為混亂,為了變成師長眼中的好學生或好孩子,中職生會學會謊言、隱瞞,表里不一。引導中職生澄清價值,培養自己的核心價值觀,進而內化為行為,是價值澄清理論的出發點所在。
“樹立榜樣”“說服”“鼓勵”“規則和制度”等傳統的發展價值觀的教育方法能支配學生的行為,甚至能形成中職生的態度,但其“正確的”價值是預先確定的,以某種方式灌輸給中職生,側重的是讓中職生接納“正確的”價值,而非讓德育主體徹底、全面的思考并自由選擇其所珍視的事物,因而沒有體現或者否定了德育主體性。傳統德育模式強化人的共性培養,旨在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消解了人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新創造性。
價值澄清理論的第一步,往往把注意集中在中職生生活的某些方面,或者是態度,或者是目標、興趣、情感和煩惱等心理問題,或者讓中職生思考如何處理友誼、抗拒、合作、金錢、貧窮、等社會問題。因此,某一天我們在操場上,或在走廊里或者在散步時如無其事地問一個學生:“你閑余的時間和精力是怎么支配的?”我們料想,對閑余時間的支配能提示學生的價值取向。或者問“這個周末,你有什么計劃?”等一切能暗示與這名中職生價值相關的問題。
學校德育的內容應貼近社會生活,不能與社會道德標準不符,使學生關注社會問題,促進其價值觀的形成。價值澄清理論在意圖澄清中職生的價值時,要求教師不偏不倚地接受中職生的立場,不能表示贊同,也不能表示反對,不能有任何評價,不能用教師現有的價值去評判學生的價值。相反,價值澄清理要求我們從整體上表示接受中職生的立場,不管他們的思想或情感多么混亂或消極。中職生開誠布公地表述自己的價值,教師引導或者幫助學生進一步思考。對中職生的認可是對中職生德育主體的理解和尊重,有利于消除中職生對說教和教條的抵觸和抗拒,可幫助學生接受自我,正視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進一步幫助兒童發展評價過程。
價值澄清理論重視價值觀獲取的過程,而非學生獲得了怎樣的價值觀。價值澄清理論并不是把現有的價值強加給中職生,而是鼓勵中職生進一步思考,尤其是更加全面的思考價值問題,思考自己的價值是否符合價值標準。在選擇階段,我們需通過各種策略讓學生思考他做出的選擇是受收到了外界或他人的影響或逼迫?他是否是在眾多的可能的選擇中選擇了他認為正確的選擇?是否審慎地分析了每種選擇可能導致的后果或帶來的影響?在珍視階段,需要引導學生考慮他是否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滿意?是否愿意向他人確認自己的選擇?同樣,在選擇階段,中職生需要思考或者回答他是否根據選擇做出了相應的行動?且把這種行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不斷的重復?一般而言,教師應鼓勵中職生:更加明智的選擇;更加清楚他們所珍視和珍愛的事物;更好地把選擇整合到日常行為之中。價值澄清理論認為,個體獲得價值的過程比獲得特定的價值結果更重要,也即,培養學生的判斷和選擇能力比直接灌輸給學生某些觀念更有效。
總之,當教師給中職生澄清他們自己價值觀的機會時,他們就會變得生機勃勃和果斷,中職生會表現出更少的困惑、冷漠和矛盾,他們的行為也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