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柔杰
(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漁門中心學校,四川 攀枝花 617100)
建設新農村不僅是系統性的工程,還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建設物質文明、發展和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是建設新農村任務的關鍵和基礎。目前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不斷增大,該問題在農村地區表現得非常突出,是導致現階段農村經濟甚至于國民經濟發展出現不協調現象的最主要原因。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有決定性作用,我國農村地區經濟事業發展落后,導致農民群體收入少,生活水平整體較低,這無疑是制約新農村發展體育事業的最根本因素。
在農村地區發展體育事業其根本目的是培養農民群體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健身意識,提升農民的體質和生活質量。在改革開放后,很多農村地區都摘下了貧困的帽子,逐漸走上了富裕之路,可是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體育資源仍然十分缺乏,這主要體現在:群眾進行娛樂健身的手段與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學性;開展的健身活動不具備長期性和經常性;缺乏建設體育場地、配備體育設施的資金;具有專業素質的體育指導員嚴重缺乏,且其分布和質量與參加健身體育活動的人數增長趨勢存在較大差距。各城鄉、各地區之間配置體育資源的質量、數量、分布以及規模嚴重失衡,以上這些因素都會制約和影響新農村發展體育事業和開展體育活動。
現階段全面推進和發展農村體育事業的條件仍不成熟,需要選擇恰當的切入點來解決農村地區體育發展速度與成效所面臨的現實問題。農村學校體育的作用和特殊地位決定了它應當擔當這一任務和角色,通過改革農村學校體育來實現對農村地區體育事業的帶動和促進。現階段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間存在銜接不足的問題,學校體育無論是器材、場地,還是組織形式與教學內容都有十分鮮明的競技特色,比較重視開展大球類等一些集體性體育活動的教學,由于這類體育活動需要有專門的場地,若學生缺失了相應的條件,就會打擊他們參與體育活動和鍛煉的積極性,在離開學校以后也很難堅持鍛煉習慣,這些原因也使得農村學校體育難以有效輻射群眾體育。農村學校體育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群體的體育能力,包括對體育態度、知識以及行為的培養,重視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并滲透終身體育的思想,重視所教體育技能所具有的實用性,讓學生能夠從中體會到參與體育活動的價值,在校內、外都可以主動、積極地去參與體育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體育的輻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進而推動農村地區群眾體育事業的發展。
實踐中,應當利用多種途徑來加強農村體育的宣傳力度,改善農民群體的體育價值觀念,使其能需要體育了解體育并將體育鍛煉融入到生活當中,引導他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并進行體育消費,使其閑暇時間得到更有益、更合理地利用。其次,應當解放農民的小農意識和自然經濟觀念,用新的身心狀態、文明價值觀念和心智來武裝自己,讓農民建立起“花錢買健康”的觀念,激發其自主鍛煉的積極性。
應當轉變觀念,打破過去對農村體育和學校體育的狹隘認知,將學校體育向校外輻射,為其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使群眾體育能夠進入校園,為群眾體育的發展帶來新動力。應當利用學校體育所具有的科技知識與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充分利用學校的體育場地等設施將群眾體育活動引進校園,推動學校體育和農村體育實現一體化發展。
其次,要強化對農村體育事業指導人才的培養,以緩解目前群眾體育開展過程中科學指導嚴重缺乏的問題,鼓勵師生作為體育鍛煉傳播和教育的主體,開展農村體育事業指導員的培訓活動,推廣體育鍛煉的科學方法,讓農村體育的發展擁有科學文化基礎,將與農村需求相適應的內容和體育項目推廣到田間地頭,讓農民不僅能懂得健身的意義,還可以有具體的內容和方法能夠利用。
另外,要實現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的結合發展,就要使農村體育所具有的農閑、民族特色以及節慶等特點與學校體育所具有的場地、人才和器材等多方面的資源優勢相結合,因時、因地制宜,開展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相結合的、具有豐富內容和靈活形式的表演與競賽,營造多彩豐富的農村體育事業發展氛圍,做到統一規劃和優勢互補,以實現農村體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綜上所述,建設新農村的體育事業需要將提高農民群體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意識擺在重要位置,以學校體育作為發展農村體育的橋梁和切入點,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使農村體育與學校體育能夠實現一體化的發展,互相促進,優勢互補,最終實現新農村體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