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浩
(河北省黃驊市羊二莊鎮段莊中心校,河北 黃驊 061109)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所說的“解決問題”教學,要求我們把數學知識寓于現實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發現并提出問題,然后利用有關知識經驗,通過學生的探究和教師適當的點撥指導,既解決了問題又學習了數學知識,形成了數學能力,并能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
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課題解決的難易程度,學生學習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在問題設計時,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和邏輯性,問題一般可分為三組:首先是為學習新教材鋪墊的問題組;其次是數學知識的邏輯化問題組;第三是數學知識的應用問題組。三組問題相互聯系,形成結構性問題組。為學生創設問題解決的情景,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探索式學習。教師只有這樣創設的問題情景才能誘發學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點燃思維的火。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發揮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主動大膽地猜測、推測,用科學方法去探究問題,從不同角度去尋找解題思路,引導學生自己獲取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想方法,主體意識在主動探究中增強。主動探究可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理解你的問題。第二步:選擇一個計劃。第三步:嘗試你的計劃。第四步:檢查你的答案。第五步:反思你做了什么。
數學教學,不僅要會做,更要讓學生掌握數學思維的方法,展現思維過程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展現思維過程是形成良好認知結構的需要,也是防止兩極分化的有效措施。
例:一桶油連桶重36.5千克,用了一半后,連桶還有20.5千克,油桶重多少千克?此題在作業中出現過幾次,有多種解答方法,但有一定的難度,是開發學生思維的好題。在教學中,學生先讀題,思考片刻,學生舉手:
生1:我的算式是“36.5-(36.5-20.5)×2” 先求半桶油的重量,算式是“36.5-20.5” 再求全桶油的重量,算式是“(36.5-20.5)×2” 問題要求油桶重多少千克,只要把“總重量-全桶油的重量”,所以算式是“36.5-(36.5-20.5)×2 ”
生2:我的算式是:“20.5×2-36.5” 把20.5× 2算出一桶油和兩只桶的重量,減去油和桶的總重量,就是桶的重量,所以算式是“20.5× 2-36.5”
生3:我的算式是:(20.5-36.5 ÷2 )× 2 ……
生4:解:設油桶重為X千克。36.5-(36.5-X)÷2=20.5
黑板上寫下四五種方法后,我問“誰來說說算式1,你是怎么想的?”一舉手我嚇了一跳,全班54人,只有10多個同學表示能講清理解,熱鬧的表達發言之外,還有三分之二多的同學是一片迷茫,似懂非懂。算式2算式3能說理的同學則是更少。看來這絕非偶然因素,這里蘊涵一定的教學規律。第一次教學決不能留下“半生的米飯”,必須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否則以后再多的練習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為此,引導學生說算式(1)的思路時:我在算式“36.5-20.5”下面標明半桶油(不含桶)的重量,接著讓學生,直至每個同學理解為止。方法(2):先讓生說出“20.5×2”表示什么?再請學生講清解題思路。就這樣我采用了“小步子”的教學方式,讓中等生和學困生也來說說理,暴露思維過程。在交流中讓更多的學生相互得到了補充,從中學會了分析問題、表達結果相結合過程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解決問題”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的本身,而應該是讓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幾個問題解決過程的經歷、探索與體驗來學會解決問題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獲得情感上的體驗。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才是數學教學的策略,才能適應問題的千變萬化。在探求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方法和結果,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允許他們發表意見,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在反思和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精心指導,指導學生反思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導學生評價方法的合理性;指導學生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和優化性;指導學生在反思解題過程中運用了那些具體的策略,并對此進行加工、提煉、歸納而得到適用范圍更廣泛的一般數學思想方法。
解決問題,就小學數學學習而言,它首先存在于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完成新的學習課題;其次存在于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將學過的數學知識、原理、技能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使學生思維向高層次發展。以《三步計算應用題》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做好如下幾個方面:
(一)模仿性演練。教師可以繼續提供與課的開始相近的或類似的情境:學校體育室里有一些籃球,四年級學生借走了15個,剩下的籃球個數比借走的5倍少10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二)變式性演練。如提供信息:超市水果柜臺,蘋果有90千克,是桃子的2倍,桔子比蘋果多3倍少12千克。讓學生自主地梳理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三)拓展性演練。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自己從生活周圍尋找情境,收集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等。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時代賦予教育的新使命。解決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思想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對開發學生潛能、引導學生開展探索式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