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月峰
(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1)
在高校會計教學中,教師若能將“產”和“教”進行有機融合,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這種教學模式是非常符合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同時,這也是當前時代對會計教學的要求。近年來,很多高校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融入了日常教學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此種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企業、學校、政府的聯動,將三方合力用于培養學生上,從而讓極大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高校教師在授課時會將主要精力放在理論傳授上,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致使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所在崗位,從而很容易被企業所淘汰。教師若能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真正應用到教學中,將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此模式下,學生的個人能力將會被充分發掘出來,從而為他們之后的就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政府為提升學生的就業率發布了一些扶持政策,這些政策為高效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但是,很多教師未能及時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在教學中仍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忽視了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這對學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此外,部分高校在與企業進行合作時,未能深入了解企業崗位對學生的具體需求,導致學生進入企業后難以勝任所在崗位的工作內容,這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運營,還會在無形中降低學校在會計市場的聲譽,從而影響到學生今后的就業。除此之外,一些企業在與學校合作時,對學生的能力并不信任,當學生步入企業后,企業通常會給學生分配一些與專業聯系不多的工作。長此以往,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將難以得到提升,這也讓校企合作喪失了意義。
事實上,很多企業之所以不愿接受學生是因為學生并不具備勝任崗位的能力,教師若想改變此現狀,應從構建課程體系開始。當前,很多企業更希望招聘那些有經驗、能力強的人才,但是高校學生缺乏相應的工作經驗,社會閱歷也不夠豐富,難以處理企業中遇到的問題。因此,高校應結合企業需求重構自身課程體系,讓學生學到企業需要的專業知識,并通過實訓鍛煉學生必要的實踐能力,這樣可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從而讓學生對會計行業產生更深的理解。在構建課程體系前,教師可深入不同類型的企業,并與招聘人員進行深入溝通,了解當前市場會計專業學生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而后結合市場需求改革
教學內容,讓學生所學即為日后所用,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概率。
高校若想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的會計人才,首先應構建一支戰斗力強、專業素質好的師資隊伍。事實上,教師的教學水平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高校可結合企業對學生的需求定向引進優秀教師,借此提升自身師資力量,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保障。引入的高素質教師會在無形中起到帶頭作用,將高校會計專業的教師綜合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此外,高校可組織教師定期到合作的企業進行實訓,借此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在實訓中,教師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企業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解決問題,教師可接觸到最新的理論和財務管理軟件,這對提升教師對知識的應用實踐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教師經過實訓后,可在教學中將自己在企業遇到的問題融入進去,從而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會計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
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優化改革會計人才的培養方式,依照著“產、教、施”這一標準,完善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從而培養出企業滿意的學生。為實現校企人才共識,教師應先了解學生的學情,而后與企業領導進行深入交流,并針對人才未來的發展方向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校企合作是一個雙贏的項目,對于學校來說,學生通過到企業實訓可提升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學生在企業中會遇到各種問題,他們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這些問題進行解決,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搜集資料的能力和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將得到有效提升,這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于企業來說,很多政府都有一定的實訓扶持政策。當學生進入企業實訓時,政府會對企業進行一定的稅收減免,這對企業所有者來說是非常不錯的。此外,學生進入企業實訓可為企業進行一定的人才儲備,這對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教師若想提升會計專業的教學質量,需要將自己的教學目標與企業的用人標準進行同步,從而有效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
綜上所述,在這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高校若想讓會計專業的學生具有更強的競爭能力,需要不斷提升其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可將所學知識熟練應用到企業工作中。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不斷優化自身教學體系,提升自己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此外,高校應重視會計專業師資力量建設,打造屬于自己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從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我國會計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