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 江路
(渝北區龍興中心小學校,重慶 401135)
基于新課改視域下,語文教學基本性地位略顯突出,對孩子整體素質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若要逐步提高語文教學水平,閱讀是唯一有效的渠道,同時閱讀自身也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所以,應該高度抓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行成效閱讀,培養孩子健康有效的閱讀習慣,促進語文課堂趣味性逐漸提高。對老師來講,既要把握好教學質量,還要全面激起孩子踴躍閱讀的興趣,利用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方式成效提升語文閱讀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發展,合作活動也逐漸得到推行,并成功涉足了小學語文教學中,且可以高效培養孩子語言交流水平與合作水平。另外,在實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憑借成效的合作活動,讓孩子體會合作學習對詮釋語文知識的重要作用,進而推動孩子運用合作形式,呈現語文知識的成效學習。
比如,在對《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可采用合作教學活動,來促使閱讀教學效果的強化。但從多元化理論中得知,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在智力發育水平與發育方向上各不相同。所以,老師在對孩子實施組員分配過程中,需要按照孩子的實際狀況實施分組。細化來講,老師需要對孩子語文閱讀解析能力加以調查及信息匯總;然后,老師對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剖析,把孩子按閱讀理解能力分為三個等級,可分為略強、普通及略弱三個層級;而后,老師按照層次劃分,根據優勢互補原則對孩子實施分組,盡量讓每組中均存有語文閱讀解析水平略強的孩子,水平普通的孩子及略弱的孩子,進而有效推動孩子在不同水平的組員中,較好的對課文實施細化交流與探討,實現全班閱讀水平綜合上升的趨勢,并提升本節課的教學效果[1]。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有效的運用合作活動,能夠促使同學間共同交流,進而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強化。但在具體運用合作活動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側重對合作學習期間的環節實施優化,全面發揮合作活動的最大運用價值。
在過去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常會利用“填鴨式”教學模式進行閱讀教學,僅是需求孩子注意聽老師講述有關知識即可,嚴重影響著孩子獨立思索空間,漸漸的打消孩子主動閱讀的學習興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應用媒體技術,按照實際內容建立不同教學情境,在豐富情感素材影響下集中孩子專注力培養孩子形象思維水平[2]。孩子在課堂上聽講時,時常會被其他物質所吸引,忘記老師在講授知識。媒體技術附有較強的呈現力與感染力,可以讓孩子在不受空間與時間制約的條件下獲取情感上和思維上的共鳴,把語文閱讀知識在媒體方式加工后全面呈現在孩子眼前,把較為抽象的知識轉變成生動形象的聲音畫面,為孩子打造優質的學習情境,提升孩子對閱讀課文內容的詮釋。
比如在學習《臘八粥》一課時,八兒的內心活動變化是文章主要的線索,老師在授課期間需要側重以此作為突破口。老師應該先采用媒體形式播放相關臘八的童謠,在童謠伴奏下播放一些臘八節的圖片,給孩子以聽覺及視覺上的強有力沖擊,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3]。在濃濃節日情境中,指導孩子設想下在家過節時情景,讓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八兒從迫不及待的心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臆想,之后到親見時驚訝的心理活動,進而達到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在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達到自主、成效閱讀效果的前提條件便是孩子在閱讀中真情投進自己的真實情感,結合課文內容和作者產生一定情感上共鳴[4]。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上,老師首先應該建立和課文內容有關的閱讀情境,其次利用此情境合理激起孩子閱讀的熱情,促使其主動投入真實感情,感受課文的中心思想,從而系統地掌握課文結構與內容,提高孩子的閱讀效果。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語文下冊中《燕子》一文時,應該指導孩子主動閱讀,同時感受文中燕子的可愛與春天生機盎然的景象,老師可采用微課方式為孩子播放一段和文中內容類似的動畫短片,而且配上與之相應的悠揚音樂,令孩子切實體會到小燕子在萬物萌發的春天里自由翱翔的美好,激起孩子對春天的熱愛之情與對小燕子的喜愛。正當這時正是指導孩子閱讀文章的絕佳機會,而后,老師便順利的帶著孩子融入到閱讀中,令他們暢讀全文,對通篇內容有了系統的體會后,讓其將不明白的語句標記出來[5]。另外,要深入感受下文章中對景物描寫的寫作手法,以備日后寫作用,令孩子閱讀后掌握課文的段落結構,知曉各個段落所描寫的具體內容,為接下來課堂教學打下基礎,進而有效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與質量。
綜上所述,對培養小學階段孩子閱讀能力的教學至關重要,培養孩子閱讀能力對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具有重大幫助,對充實孩子的形象思維及內涵同樣也附有極為主要的意義。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閱讀水平的黃金階段,孩子可以在這個時間段形成主動、獨立、健康的閱讀習慣,這將會對孩子受益終生。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有意識的幫助孩子實施有效閱讀,多多賦予孩子思維想象空間,還應當從全方位、多元化的角度啟迪孩子閱讀語文,這些閱讀策略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