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麗
(河北省黃驊市常郭鎮常郭中心校,河北 黃驊 061100)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快,以網絡為基礎的主題教學模式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數學教學工作者所運用。很多教師雖然被其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所吸引,但卻無法真正將其與自身的教學活動有效整合在一起,做到從傳統的“知識課堂”轉變為“生命課堂”,因此,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小學數學教學的主題教學模式為基礎,研究并分析其在網絡環境下的實踐與運用。
在網絡環境下,數學教學工作者在課堂上想要運用主題教學模式,就需要了解教學特點,具體包括五個方面。第一,網絡環境下的教學不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只拘泥于校園,還能夠接觸到更多社會上的有利資源,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社會化。第二,網絡雖然具有很強的開放性,但在教師的控制下,并不會讓交互變得無邊無際,能夠控制學習的范圍與時間,具備一定的可控性。第三,通過網絡,能夠更加完善主題教學,運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將教學過程中涉及的情境更加全面地向學生展開。第四,網絡資源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課堂教學。第五,通過網絡與主題教學,可以使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更加多元化。
在設計主題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三點設計原則。第一,教學活動的開展不能過于死板,相對靈活的設計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第二,教師需要確定自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定位。第三,教師要充分利用相關的教學工具與教學資源。
在網絡環境下設計小學數學主題的教學模式,主要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內容上的選定,其二是活動上的設計。在進行主題內容選定的過程中,不僅要貼近現有文化,確保知識的完整性,還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而設計教學活動是主題教學模式設計過程中的實踐重點,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的設計與實踐:
在數學主題教學中,探究是活動的核心。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程度不同、形式不同的多種探究方式,如在認識年、月、日的問題上;對于沒有基礎的學生,教師可以教授其來歷與基礎判斷,分辨大月、小月;而對于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判斷平年與閏年,之后教授其通過年、月、日等相關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方法。
這一方面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涵蓋知識技能,還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活動的設計需要提出很多具體的問題,且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教師可以提出:運用什么方法可以測量圓的周長?這時學生會提出用繩子或用尺子等多種方式進行測量,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求解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教師需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網絡活動,整合虛擬與現實空間,使教學活動更加全面與生動。如在認識納稅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在網絡上選取一些真實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并進行相關計算,一些主題網站上會提供很多相關的數字化資源以及計算工具,能夠對課堂教學起到很大的支撐作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的過程中,還可以將主題與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聯系到一起。如學習納稅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向學生講授納稅的意義,這是社會學的相關知識;在學習年、月、日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其由來,這是歷法方面的相關知識。這些知識的加入可以在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科的綜合性。
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適當地減少硬性規定,留給學生進行思考的空間,有利于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在除課堂以外更大的范圍內學習,如社會、自然、網絡等環境,有利于學生接觸更多的學習資源,豐富學生對各種事物的具體體驗。
教學設計要綜合考慮到學校情況、教師情況、學生情況、課程要求、硬件設施等因素,充分利用所有的教學資源,不僅要注重學習效率,還要注重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主題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在教學設計與實踐過程中,主題教學模式從多個方面考慮問題,加入多元化的要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使教學情境更加生動,教師有效運用學習環境、教學資源以及教學策略,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