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 何依伊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到十九大提出“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和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點中的“深化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式正在實現換檔升級,在實現跨越式大發展的基礎上,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時代,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高質量發展為根本要求,以實施“奮進之筆”為總抓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育內涵式發展。
“內涵”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有兩種意思:一是指通過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即體現概念的內容;另一層意思是體現事物的內在涵養。事物發展到不同的階段分化為內涵式發展和外延式發展。內涵式發展就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要抓住本質,以事物的內因為根本,外因為關鍵,以內在需求和內部因素為動力促進事物的發展模式。在量變引發質變的過程中,重視 “量”的積累,從而達到“質”的飛躍;通過內部的深化改革、優化結構、激發活力、增強實力,提高競爭力,實現實質性的跨越式發展。中國特色的高水平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就是要提升質量、做出優勢、亮化特色、強化體系。
校園建設的亮度就是特色發展。特色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表征。在教育部2017年8月30日召開的2017年教育金秋系列第二場發布會上,教育部職成司司長王繼平介紹了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建設總體情況,其中全國共有職業院校1.23萬所,年招生930.78萬人,在校生2860.21萬人。我國職業院校數量眾多,隊伍龐大,占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高水平校園建設的把握亮點、凸顯特色特別重要。高水平高職院校的建設要從既有的資源條件出發,結合學校的校情校史、辦學理念、文化特色、學風校風,也要認真總結和提煉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經驗中沉淀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即要傳承并弘揚這些特色傳統,又要實事求是地運用這些特色傳統對當前和未來的發展進行合理定位和規劃。
專業建設是高等學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提高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根本性任務,是高等學校特別是高職院校最重要的教學建設之一。截至2017年,全國職業院校共開設專業近千個、專業點近10萬個,基本覆蓋了社會經濟各領域,高職院校具備了培養大規模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按照“互聯網+”行動、《中國制造2025》等要求,高職院校應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展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依托地方對產業結構規劃調整的需要,利用專業咨詢委員會與教育改革發展指導委員會的調研,制定適應學校發展的專業建設規劃。在專業建設上特別是學科建設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借鑒本科學校按照優化特色專業、亮化王牌專業、強化熱門專業的思路,積極推進 “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級專業認證。在學校專業整體規劃、改造、發展的基礎上,要做到有所側重、優勢突出、特色鮮明。重點建設師資力量強、教學質量高、教學基礎條件好、社會適應面廣、就業率高、社會效益好、具有鮮明特色和明顯優勢的王牌專業。
一堂有溫度的課堂與老師的扎實學識密不可分,授課教師專業知識不扎實,教學中必然會捉襟見肘,窮于應對。教育興則國家興則,教育強則國家強。國家的興衰系于教育,三尺課堂教學關乎民族未來。課堂教學中最微觀的教育問題,反映的卻是教育最根本的問題。課堂教學的溫度體現在授課教師必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和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的轉化。
2010年,國務院審議并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描繪了在2020年我們要建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宏偉藍圖。2018年,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技能人才的重大責任,服務地方經濟和促進社會發展是職業教育的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因此,要建設校企合作更深入、融合要素更全面、利益捆綁更牢固的產教深度融合體制。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事物的變化發展是通過不斷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實現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發展,實現從量變的積累再到質變的飛躍。從歷史角度看,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標準絕不是一成不變的,高水平高職院校的評定標準也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現階段“高水平”高職院校的內涵和評價標準一定會被下階段更高要求、更豐富的“高水平”標準所超越。世界上綜合性高水平大學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關鍵是在因時而變,因勢而為的基礎上要找到總領發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