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鶴娟
(衡水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熟練掌握計算機的使用已經成為每個人必須掌握的技能,為了適應這種需求,國內大多數高校都把《信息技術基礎》課程設為必修課程,為學生傳授計算機的相關知識,增強學生利用電腦進行信息處理的能力。目前傳統的授課方式存在著知識更新慢、學生基礎差異大、參與度不高等問題,已經不能滿足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需求。為了滿足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需求,必須要對其授課方式進行改革。本文將分層教學及“翻轉課堂”理念引入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將傳統的面授課堂教學與現代網絡教學方式結合起來,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又通過引入翻轉課堂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自由度和更別樣的學習方式,為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改革提供新的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分層學習是指在現有課程模式下,根據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層次,根據各層次設定對應的學習目標,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料,使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課堂外的自我學習,最終達到使各層次學生的計算機水平都有所提高的目的,通過分層學習縮小學生間的兩極分化,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原有基礎知識水平、能力之上都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和提高,進一步開發學生學習潛能。
高等院校中課程較多,計算機作為一門公共課程,“統一的授課、考核模式”很難引起學生重視,被動學習、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現象突出,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學生能夠了解自己專業所需,又能根據自身的基礎水平來進行學習,將所學技術應用于本專業領域,體驗通過學習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的成就感,一方面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現行的教學模式沒有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進行分層,造成基礎好的學生“不夠學”,基礎差的學生“學不完”。同時,也沒有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計算機技術的不同需求,久而久之,產生應付考試的不良心態。而網絡學習平臺幫助緩解了這個問題,一方面,基礎不足的學生可以通過在網絡學習平臺上的自主學習,彌補在課堂上與他人拉開的差距,層次較高的學生也可以繼續深入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專業需要獲得相應的學習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練習,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提高計算機教學效果。
基于翻轉課堂的《信息技術基礎》分層教學模式,主要采用線上教學為主,課堂教學為輔的混合式教學,將學習過程分為課前、課堂、課后三部分,課前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課堂引導學生向深層次思維發展,課后引導學生完成知識技能的遷移。通過前期調研,在電子表格使用中,企業更注重于員工數據處理、數據分析的能力。下面以《信息技術基礎》中Excel的使用中“公式及函數”的學習為例來開展課程的實施過程。基礎型學生了解函數和公式使用方法,掌握常用函數sum、min、max、if等。提高型學生在使用公式和函數的能夠靈活運用一般函數。拓展型學生能夠結合單元格的引用方式,將各種函數和公式靈活的運用到日常應用中。
教師結合課程標準,制作公共微課視頻、PPT課件、搜集相關的素材資源發布到教學平臺。分析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以教材為主的基本學習資源、以應用、拓展為主的教學資源以供不同層次學生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時間、地點來學習相應層次的內容,有不理解或者不會的問題,可以在學習群里或者討論組里與老師同學們探討交流。
上課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匯總各層次學生學習情況,解答學生在課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進行課堂講解、現場示范操作,然后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合適的任務,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完成學習任務。這個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獨立思考,主動的學習知識,開展組內交流,教師則給學生適當的引導并解答其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上課實際情況反饋各層次學習情況,分層次布置拓展作業,讓學生利用課后復習加強實踐來鞏固所學知識點,促進知識的內化。學生根據教師的反饋信息,檢查自己學習是否達標,遇到問題通過不同途徑解決。老師在課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作業情況進行反饋評價及考核。
實踐證明,在《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中實施基于翻轉課堂的分層教學模式是比較令人滿意的,不僅達到了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師生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協作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本文把翻轉課堂理念融合到分層教學中,構建了基于翻轉課堂的分層教學模式,把學生劃分為基礎型、提高型、拓展型三個層次,每個層次的學生規定了不同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按照不同的層次要求完成作業,解決問題,進行合作討論,老師則參與到學生的問題解決和討論之中,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指導。此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習興趣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