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中共興仁市委黨校,貴州 興仁 562300)
德治自誕生意識以其積極的治國理念根植于中國政治體制中,其創設訴諸于君主個體道德意識的培植與踐行。在孔子思想體系的建構中,德治是其政治體認之終極目標。“為政以德”的主張與“仁政”學說,為德治理念提供了邏輯起點。其本質是實踐理性的實現,同時蘊含著現代政治實現上之合理內核。孔子將道德價值與政治有機結合,為政治治理提供了現實原則。將德貫穿于整個社會治理之中,從而使政治治理導向了至善的維度。
一、德治作為治國理政的思想早在《尚書》中就有體現,《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和).”在孔子的詮釋中,“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德無疑是人格最高理想典范,是為政的基礎條件,也是政治實施的有效保證。由此之故,可以看到德治思想的胚胎。同時,也可看出孔子德治思想的形成與以往社會主流思想密不可分。
道德作為政治之基本原則的形成并被系統化的表達在殷周之際。《禮記·表記》 載:“夏道尊命,事鬼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敬天尊神,殷人之為最,商湯曾言“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商湯認為是夏犯了很多罪行,討伐夏是上天的安排。在殷人看來,無論是社會秩序,還是自然法則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與此同時,通過對祖先的祭祀與對天的信仰,起到了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這種絕對的天命觀在后來周代注入了人文的因素后意義發生了改變。這中間經歷的過渡,是倫理之演變。這種觀念在堯舜時期就已經有了,但是夏商周三個時代是巫覲時代,祭祀時代和禮樂時代,只有周代才是完全理性化時期,也就是說到了周代才形成了一套系統的道德規范體系,從對天命的虔敬到對自身行為的關注,周賦予了天命以倫理意義,實現了倫理的轉換,這種天命的倫理內涵在周人的世界中就是否敬德愛民,是否嚴肅認真體察人民之疾苦。對天的敬意已經融入到自身警惕反思的行為中了。周王用敬德思想詮釋了朝代興廢更替的原因,有德者為王,以德配位,無德而失天下。有德而民和,無德而民叛。敬德內在的暗含著天道與人道的統一,天道即人道,而人道之始就是敬德。敬德思想是敬天思想的深化與擴張。敬德是周朝的思想支柱,是對民眾的肯定與承認,這是自夏商以來從敬天命到重人事的一種轉變。
為此,“天人關系成為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或最高問題。”其實質是道德實踐之理論根據。孔子詮釋了客觀自然之天的存在也賦予了道德屬性。“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同時把德與人的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強調統治者個體的道德修為,同時將道德修養擴展到政治治理層面,從而具有人文精神。在這一理論的前提下,君主個體道德的實現、天命的實現以及國家之治的實現在目標與價值上便趨于統一。
二、德治對治理主體的理解集中在個體對天理的體認及道德主體的實踐性上,呈現著對道德價值的追求。修己安人的思想在政治治理中已成為政治價值的最高體現。當然,政治價值最高實現也具有現實基礎,政治上的秩序與道德原則其本身是寄托在人性善之基礎之上。人性善是一種先驗意志的存在。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如果社會治理僅僅是一味地發號施令,施令則僅僅是外在約束,絕非真正由內而外的誠服。如若“道之于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免而無恥、有恥且格反應了社會治理中法治與德治不同的成效,可見,孔子尤為重視道德實踐在社會治理中的示范性功能。這源自于現實基礎的不同。
道德是影響社會的最根本因素。這一因素決定著一系列的政治主張與政治理想。最重要的是,道德是立于世的根本,為此,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上道出了仁政之基礎性功效及為政者道德之力量。這種力量絕非來自位置的權威外在力量,而是內在善的力量。它強調“主動引導式的感應,強調內在控制,并不是被動的。強制式的外在管理。”善良意志先驗的存在于每個個體之思維之中,通過格物致知,深入體認,呈現其善。經反求諸己、內外兼修使得每一個個體的善良意志的實現成為可能,從而進一步使德治思想的實施成為可能。仁是善良意志的集中體現,亦是道德價值終極目標。通過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等一系列路徑,形成仁愛說,為德治思想的展開提供了基礎。
德治自始至終都是治國理政的著力點。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現代社會,良好的現代社會治理體系寄托于以人為本的德治,為治理中的理想性原則。良好的治理訴諸于柔性的道德力量,依據這種力量構建良好的現代政治秩序,在制度設計中,德治實現于道德實踐中。追根溯源,天人合一的精神傳統與思維模式為孔子的德治思想奠定了堅實的本體論理論基礎。
綜上,德治是政治實施過程中融入了道德理性原則后的良善制度,具有歷史進步性,是理性化的政治建設。孔子將道德價值與政治有機結合,為政治治理提供了現實原則。將德貫穿于整個社會治理之中,從而使政治治理導向了至善的維度,把社會治理奠定在人文理性基礎之上,成為社會治理的現實關切及政治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注釋:
①《尚書·堯典》
②《論語·泰伯》
③《禮記·表記》
④《尚書·湯氏》
⑤方立克:《方立克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第551頁
⑥《論語·為政》
⑦《論語·衛靈公》
⑧《論語·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