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娜
(河北省固安縣牛駝鎮中學,河北 固安 065500)
這些年,國家極力推行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雖然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來說,教育改革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好像課改的效果不是很明顯,尤其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語文課,依舊是用最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來上課,并沒有在對于學生親身實踐的方面下到功夫。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教學的模式刻板木訥,學生無法完全理解書本上的知識。通常的語文教育以教師講解文中的重要內容以及讓學生通過背誦課文的形式,來達到“牢記于心”的目的,但是這樣刻板的教學,最后使大批學生對于語文書本上所表達的精髓不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意思上,沒有讓學生學進去。
(二)現在的社會,依舊還是推崇考試成績至上的錯誤思想,說明了老師對學生的想法不關注。在很好中小學院校里面,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就是教師對于課本上的內容總會讓學生重點圈出來,讓學生們知道,這些東西是在考試中會考到的內容,對于書本上的其他和考試沒有太大關系的內容不關注,甚至是講也不講,這樣的情況也存在于以職業培訓為主的中職院校,對于學生來說,教師說的知識點就是考試的重點,那么,書中其他和考試沒有關系的東西學生就可以不用去看了,造成了學生對于考試的東西記得特別清楚。
(三)語文課堂上學到的東西無法在實踐生活中使用,變成了“雞肋”。在現代社會,許多90后青年在投入到社會工作去投自薦簡歷的時候,很多公司發現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普遍存在簡歷語句詞不達意和錯別字連篇的情況,對于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歸結于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不到位,另一方面則歸結于學生時代的語文教學對于學生的實踐運用意識薄弱,沒有能讓學生領會貫通書本上的知識內容,以至于學生畢業從事了工作以后,對于書寫漢字的機會少了,則讓養成了只要語句通順就行,不在乎里面是不是有錯別字。
(四)學校對于語文教學的不夠重視。造成語文教學不太理想的原因還有一個就學校對于語文教學的不夠重視,教育的目的和結果是以人為本位,大力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現在的多數院校對于學生其他文化課抓得比較緊,因為這些文化課的知識點相對于語文教學來說要難掌握,但是對于語文教學則抱著很充足的信任感,結果反而使學生對于語文這門課程產生了不重視的情況,造成了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對于語文教學產生了輕視的現象,認為語文這門課程的重點就在于背誦課文和學習寫字造句等,因為沒有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語文課上的學習和鉆研,造成了學校提倡的以人為本,讀書育人的教學理念沒有深深植入到學生的思維中去。
擁有極強的專業能力并不代表你一個優秀的人才,如果說技術是安身立命的基礎,那么良好的道德修養則是為人處事的資本。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教學的深度,培養學生的素質,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扔掉老一套的教學思維模式,用創新的課堂教學來感染學生。對于之前木訥呆板的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課堂的教學氛圍,在課堂上對教育教學做重新的構想,摒棄之前注重課本知識點的內容,以考試成績為主的機械式的教學方式。轉而變成以解放學生思維意識的課堂內容,多讓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對于課本內容的見解,解放學生的創新思維模式;通過以講故事模式來讓讓課文中的文言文內容做出獨到見解,這樣即會提高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會提升課堂的氛圍,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為提高。
(二)老師的話不一定是“金口玉言”,也有片面的時候,學生不要害怕自己的觀點被否定,應該積極的發言。新課改倡導改革教學思維,解放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發散,傳統的課堂教學就和古時候私塾教學一樣,提倡老師為主題,學生應該跟著老師的節奏走,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學生不會反駁,這樣的教學對學生的思想解放是一種扼殺,所以,在新課改的倡導下,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上應該互為主體而存在,老師教授學生知識,而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觀點的意見,老師也應該合理的去分析和采納,對于學生獨到的見解思維,應該給予肯定,這樣對學生的自信心提升也是一種鼓勵,對于課堂氣氛的升溫有很重要的意義。
(三)語文是一門有人情味的學科,應該把更多的感情培養放入到課堂上去,培養學生的一些情感思想。語文課堂上所說的人文情懷教育其實就是對于學生情感的培養,中職的學生正處在青春期的發展階段,各方面都還不成熟,對于情感的培養也停留在懵懂的意識上,語文教學的人文情懷教學就在于培養學生對于人文情懷的正確態度,所以說來,對于學生情感的培養也是語文課堂上中最應該出現的一個場景。
泱泱華夏五千年,語言承載了我們炎黃子孫所有的智慧結晶,語文教學無論在何時都是一個中國人不應該放棄也輕視的學科,關于中職語文教學的深度探討,需要很長的一段路去走,語文教學中所提倡的人文情懷同樣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里所提到的內容之一,是承載了中國人人文精神與文化精髓的一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