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旭
(安徽省鳳陽縣大廟中學,安徽 滁州 233100)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展開教學具有較為積極的意義與教學作用,學生們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充分的對歷史故事內容進行了了解,能培養學生們良好的思維習慣,促使學生深入其中進行探究、歸納及總結,促進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水平的發展,為學生們提供更寬闊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生們的人知水平,拓展學生們的歷史與社會學習視野及學習內容,促進學生們學習效率的提高,為初中生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于教育教學而言,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歷史故事細節的運用,它既可以滿足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在追求真理、探索新知、鉆研歷史現象的過程中得到歷史能力的提升,從而促進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從抽象到具體、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在這一歷史學習變化的過程中,拓展了歷史思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歷史鑒別能力。
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前一個歷史故事的延伸,后一個歷史故事的鋪墊。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時空概念,引導學生掌握歷史年代計算方法,掌握歷史圖表的識別與使用技能,教會學生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歷史故事知識的閱讀,加深對當時歷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對課堂所學歷史知識的掌握與記憶。
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想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的效果,那么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便是基礎所在。歷史故事細節的融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可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在運用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重視其科學性、合理性,在此基礎上展開字詞解讀,通過這一研讀,使得學生得到歷史知識的感悟,讓學生在認真體會歷史故事這一背景中進行歷史價值觀的塑造。例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這一內容時,教材中講解了戰爭的主要經過和有關典型人物等歷史情況,為有效實現學生歷史價值觀的培養,我們可以結合頭顱被擊碎、血肉橫飛,鎮遠艦陷于火警、毅然承擔、必死的任務等字眼,從中體會當時中國士兵在甲午戰爭中英勇獻身的精神,從而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歷史價值觀,讓歷史故事細節教學發揮其真正的教育價值。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們自主參與課堂學習過程之外,還應重視帶領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實踐活動中去,以實踐中蘊含的歷史故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歷史素養。歷史博物館屬于當今社會中較為常見的歷史故事的收集地,同樣也適合開展相應的歷史教學實踐。因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定期組織學生參與檔期的歷史博物館,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深入歷史博物館中某一個物件或主題感受歷史故事中的情感,并在詳細了解及熟悉的基礎上進行講解,促使學生在自主講解歷史事件過程中能感懷歷史、銘記歷史、并向歷史致敬。
課堂教學環節完成之后會進入到課后環節,從以往的課后環節來看,教師通常讓學生做課后練習題或者是自主復習課本知識點。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其合理性,但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會使得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廣度被限制,并不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完成后也可以適當進行拓展延伸教學,積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以教學“維新變法運動”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該變法是清末的有識之士掀起的一場運動,依據發生的時間將其稱為“戊戌變法”。因為這個變法借鑒了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所以在課堂結束后筆者以日本明治維新的知識為主題進行拓展教學,引入了相關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對日本明治維新的過程有所了解。最后,筆者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將其與我國的維新變法運動進行對比,在比較二者異同的過程中,深入思考戊戌變法運動失敗的原因。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多元化的教學途徑巧妙運用“歷史故事”展開教學,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效率的提高,培養學生們的綜合歷史素養,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及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