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平
(墾利區董集實驗學校,山東 東營 257505)
數學文化是科學家們對所遇到的問題經過長時間的探索所整合的信息,數學和生活息息相關,古人為了能夠適應生活能夠更好地認識大自然,會通過計數、作圖、尋找數量關系等形式來建立模型,以便更好地認識大自然。長期以來,科學家所積累的數學知識和方法不斷地深入,漸漸地成為了一種文化,對后人來說是寶貴的財富,學習數學文化不僅僅是為了認識這些科學家了解他們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科學探索的歷程是非常的艱辛,知識是日積月累構建起來的,從而領會科學家那種不怕失敗、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
要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首先師生之間就必須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意識,要認識到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血液,文化是最能夠體現知識生命力的載體。但是很多師生認為來學校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取一個理想的高中,凡是與中考無關的內容皆可不必在意,所以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和任務的時候是按照中考考試大綱來進行,學生的學習也是緊扣中考重點知識來展開。課堂上所涉及的文化類知識是少之又少,漸漸的數學文化也就淡出了師生的視野。
在經過新一輪教材改革后,教材內容涉及面越來越廣,包含的知識種類豐富多樣,以初中數學教材為例,其中很多知識就是與文化相關的,教師們在備課的過程中也會關注數學文化,將文化滲透在課堂教學中,但是滲透的方法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部分教師直接通過讓學生自由閱讀的形式接受文化,或者有的教師只是口頭念一下課本上關于數學文化的知識,導致課本上的數學文化知識被當作是一則小故事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首先教師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數學文化,教師自己必須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了選拔出一些能夠勝任數學文化教學的教師。校方一定要加大對文化的考察力度,對教師考察的目的是提高教師對文化知識積累的意識。以學生為研究對象,文化是與人交流的工具,文化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涵養,作為一名新時代初中生要時刻將全面發展終身學習作為自己成長的目標,所以對學生展開文化的考查是讓學生認識到文化在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
導入環節是讓學生明白本節課應該要學習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數學方法,很多教師都忽視了這短短幾分鐘的導入過程,實際上在導入環節中滲透數學文化,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學習主題[1]。例如在講授魯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勾股定理》這節課時,在導入環節中教師展示了幾位中外古代數學家,對勾股定理的探索歷程分別是:趙爽弦圖、加菲爾德證明過程、數學家劉徽利用割補術來探索數形結合的過程,等等。在導入環節中學生認識到勾股定理的探索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而且我國數學家做出的貢獻非常之大。隨后學生對勾股定理的好奇心更加重了,通過數學文化史學生知道是探究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的一個知識點,但是這三條邊有怎樣的關系呢?學生這么一思考就慢慢的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
新課教學環節是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方法的過程,數學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復雜的而且理解起來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因此在新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主動將科學家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展示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從而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最終達到知識理解的目的[2]。例如在講授魯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這節課時,本節課除了要講授相似三角形的證明方法之外,還需要學習射影定理,實際上射影定理就是證明三角形相似的一種方法,單純的為學生講定理舉例題,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能并不會很高,但是如果教師將歐幾里得在探索該定理的過程講解給學生,學生對數學文化史的興趣要遠高于單純的理論知識,學習的效率會更高。
課后學習是學生鞏固知識的過程,在課后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單純地為學生設計大量的練習,這樣學習的效率并不高,而且練習超過了一定的量后,學生學習起來的效果并不會很好,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教師提前收集好一些數學文化素材,讓學生課后閱讀素材,將自己閱讀后的感悟和感想寫下來,最后展示在全班學生面前,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幫助[3]。或者在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和復習預習工作的前提下,教師和學生可以開設一次教學直播互動,直播的主題可以從數學文化入手,師生共同在直播間中學習有關數學文化知識,就像教師在給全班學生開設一次講座那樣,也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文化精髓是知識的生命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夠忘記自己的文化,在當今時代,我們的后代必須要有極高的弘揚與傳承文化的素養。作為一名新時代初中數學教師,在做好自己的教學本職工作以外,還必須要積極主動探索文化和數學教學的融合,讓文化走進課堂走向學生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