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威
(遵義市第三十二中學,貴州 遵義 563000)
經濟發展、全球化步伐加快,西方文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沖擊加大。如今學生崇尚洋節,對端午、重陽等中國傳統節日并不重視。外國流行歌曲在學生中傳唱,而古詩詞等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卻被學生忽視,歷史書籍、古典名著被學生漸漸遺忘,這些現象無一不說明傳統文化教育正在流失。教師授課以及平時與學生交談中不難發現,許多學生不能正確認識我國傳統文化價值,甚至缺乏起碼常識。例如,有些學生天天嘴邊哼唱流行歌曲,卻對語文課本要求背誦的名詩名篇知之甚少。晚自習時也發現許多學生為應付教師布置作業翻看網絡小說、漫畫,卻對中國古典名著敬而遠之。又例如,現今許多學生不知元宵節在正月,端午節吃粽子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中秋節不敵外來圣誕節、情人節;傳統食品水餃、粽子、湯圓不如麥當勞、肯德基;每年西方情人節、平安夜、圣誕節時,學生總是非常興奮,互相贈送禮物,放學后聚餐;對于傳統節日,學生則停留在要放假可以休息的層面。
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育主要以古詩詞、文言文為主,教師通過向學生教授古詩詞和文言文,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魅力,使學生具備一定傳統文化賞析能力。由于文言文和古詩詞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古詩詞、文言文所用措辭手法、表達語法與日常中所用白話文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往往采用逐字逐句解剖分析的方法,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難以很好理解消化所學內容。很多古詩詞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能夠背誦,學生在尚未理解基礎上,只有死記硬背,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佳。
初中語文教材很多內容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對這些內容進行縱深挖掘,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加初中語文教材課本知識容量,獲得更好教學效果,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
例如《觀滄海》一課,蘊含豐富傳統文化知識,這首詩寫于曹操擒獲呂布、滅袁紹、平高干、北征烏桓大舉獲勝,正要南掃劉備、孫權,實現統一,建立不朽功勛,眼下曹操鎧甲未除、征塵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朝大海,自然是豪情勃發,躊躇滿志,便寫下這首氣勢磅礴的山水名篇,表達其博大的胸襟和宏偉的氣魄。全詩開頭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交代登山方位和來此目的,統領全篇,引出一系列壯闊畫面。“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等詩句實寫觀海,一派生機勃勃,將大海的雄偉氣勢淋漓盡致表現出來,結構緊密,可見作者構思之精心。尤其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表達詩人贊美、驚訝的感情,也是作者剛登上碣石山山頂的第一印象。茫茫大海,碧波萬頃,一望無際,只有山腳下的島嶼高高聳立在海心。觀海從山頂、船頭、岸邊等地點的視覺、感覺都不相同,曹操站在山上,第一眼就看到大海全景,從大處著眼,小處落墨,著力渲染大海蒼茫渾然的氣勢,給人堅定的感受。初中語文教師可以深度挖掘其中傳統文化知識,大大增加所包含的知識容量,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提升教學效果。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千百年來,萬口傳誦,成為祖國文化的命脈。優秀古詩詞不僅情理兼備,易于背誦,而且能啟迪心靈,對培養學生語感、發展能力,提高學生文化素養都有獨到作用,使學生受益終生。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在每天晨讀時,讓學生反復誦讀古代經典著作,有選擇性地進行背誦,授課過程中穿插與課文有關的古代文言趣事相關背景,不增加學生負擔,留有空白讓學生思考想象,為今后學習相同詩句留有體驗、感悟、比較空間,從而培養古詩詞學習興趣。
成語是我國獨特文化。成語的出現常常與充滿故事性的精彩情節相生相連,極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初中語文課程雖然授課安排緊張,但在具體授課中可發現:無論現當代的文章還是古詩文言經典都涉及成語,例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病樹前頭萬木春”涉及成語“枯木逢春”,表示枯樹遇上春天又有生機。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在緊張授課之余可以穿插課文中涉及的成語,講解其意義、相關背景等,調節語文課堂氣氛,讓學生的語文文化素養得到提高、積累。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傳承已經不容忽視。語文教學具有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職責。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本著對學生終身發展,對民族未來負責的態度,幫助學生真正汲取傳統文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人文素養,將我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