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梁
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黑龍江大慶163318
女性貧困不僅是物質貧困,更深層次的是社會性別下女性發展能力的缺失和被剝奪。可行能力分析為我們介入農村女性脫貧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物質貧困不是真正的貧困,真正的貧困是在物質的遮擋下可行能力和發展信念的缺失。因此,要從能力角度入手,充分發揮女性的“半邊天”作用,才能真正實現女性脫貧,順利走完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增能理論認為能力不是一種稀缺資源,而增能就是在人與環境的積極互動中,讓人有更大、更多的責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增能理論的基本假設為:個人的無力感是由于環境的擠壓和排擠;社會環境中存在一些障礙使人無法發揮能力,但障礙可以改變;服務對象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社會互動不斷增加的;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是合作關系。增能理論從增強能力的角度入手,著眼于對服務對象能力的提升,在社會工作領域的發揮著重要作用。
社會工作是具有專業知識、專業技巧和專業倫理的職業,具有一套完整的介入體系,配合優勢視角、女性主義理論、增能理論等專業的理論知識,為貧困女性群體提供專業化、一條龍式的服務。社會工作以“利他主義”為核心,以“助人自助”為目標,保證了助人活動的純潔性和有效性。助人活動中所秉持的平等、非批判、保密等原則也使得社會工作者在介入貧困女性群體時,始終與案主保持平等而非上下的關系,更好的融入貧困女性所處的環境中,幫她們放下心中芥蒂,積極配合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做出合理化的改變。
靈活性一方面體現在社會工作者能靈活的運用不同方法和技巧服務于有需要的群體。介入活動中,我們既可以為受壓迫的女性個體提供個案輔導,對個體進行增能;也可以對“失志”女性群體提供小組輔導,改變她們群體性被動的現狀;既尊重每一個案主的個性,滿足她們個性化需求,同時又對共性的問題加以改變。
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給男女兩性的區別添上了不合理的烙印,即使在崇尚男女平等的當今社會,傳統的性別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父權文化的影響下,農村女性大多缺乏發展主體意識,她們認為女性的本職就是要勤儉持家、相夫教子,而養家糊口是男人的工作,跟女人無關。因此她們認為發家致富不是女性該想、該做的事情,甘做男人的附屬品。
女性在長期的歷史壓迫下,慣于自身被打上弱勢群體的標簽,在進行某一活動前往往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認為“我一個女同志能有什么辦法”、“這種事只能男的干,我們女的可干不了”。這種負面經驗所導致的低自我效能感直接約束和限制了女性能力的發揮,在貧困面前易產生無力感,從心理上否認了自我能動性。
農村女性人力資本不足主要體現在教育和就業上。由于重男輕女以及資金不足,家中的受教育機會都讓給了男性,女性幾乎接受不到教育。在他們的思想觀念里,女性的任務就是要傳宗接代,生兒育女,無需學習。也有很多農村女性想要擺脫現狀,但卻心有余而力不足,每天單一枯燥的農事和家務讓她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教育被剝奪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自身人力資本不足,沒有文化和技能加之社會性別的歧視,勞動力市場對這類農村女性的需求是非常消極的。
農村女性常常一起勞作,一起照顧孩子,一起洗衣做飯,娛樂休息的時候更是聚在一起家長里短。長期生活在這種“抱團群居”環境中,她們的思想觀念會趨于一致,形成一種群體性思維。在脫貧工作中,這種抱團行為表現出來最大的問題就是群體性被動和集體觀念淡薄,她們很難邁開第一步,因為誰都不愿做“出頭鳥”,怕遭到其他人的恥笑和排擠,反而將積極主動的人視為異類,被認為“不務正業”和“異想天開”。集體貧困現象愈演愈烈。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意識的產生是農村女性邁向兩性平等、實現脫貧的第一步。只有先糾正意識貧困的問題,才能從由內而外的激發出女性脫貧的動力。根據認知理論,人的不當行為主要產生于認知上的錯誤和理性思維的缺失,社會工作者的主要任務是幫助服務對象獲得正確的認知和理性的思考模式,從而使服務對象的行為能得到理性的指引。農村女性發展主體意識不足是由于長期形成的錯誤的男女觀念導致的。社會工作者可以采用視聽教育的方式,定期召開思想動員大會,糾正農村女性在男女觀念中存在的偏差認知,教育她們女性是發展的主體而不是發展的客體,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已經被淘汰。并通過社區內的宣傳欄進行標語和板報宣傳,耳濡目染,逐漸喚醒女性的主體意識,動員她們主動脫貧,實現自我發展。
增能理論認為,服務對象自我效能的信念會影響服務對象能力的發揮。社會工作者要靈活運用標簽理論,去掉存在于農村女性群體中“我不行”、“我做不到”這樣的錯誤標簽,重新標定新的標簽。重新標定的過程就是增強自我效能感的過程。
農村女性自我效能感低是一種群體性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采用群體輔導輔之以個案服務的方式來增強女性自我效能感。增強效能感最好的方式是通過體驗學習提高女性面對問題的信心。可運用“現實體驗”和“替代體驗”的方式來體驗成功,增強成就感。“現實體驗”作為一種直接激勵的方式,通過安排活動讓農村女性參與其中,切身感受到自我能力的發展。社會工作者成立現實激勵小組,根據組員的情況有計劃的給小組內的女性安排任務,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并在活動過程中不失時機地贊賞她們的能力,以此增強組員的自信心,讓農村女性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不僅限于相夫教子,還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提高成就感和滿足感的基礎上進而增強自我效能。“替代體驗”是向農村女性展示優秀女性脫貧的現實例子,在看到與自己相似背景的女性獲得成功,會讓她們產生同理心,認為自己也能在類似的處境下獲得成功,激發她們自我發展的信心,從而起到間接激勵的作用。
增能理論認為,能力不是稀缺資源,是可以不斷增加的。農村女性勞動力是非常有潛力的勞動力資源,但是由于早期沒有接受到正規的教育和培訓,加之長期從事單一的農業生產,她們的能力沒有得到開發。因此,社會工作者有責任去幫助農村女性開發自身的潛能和身邊蘊含的資源,并加以協調和運用,以擺脫當前的不利境遇。
第一,因地制宜,鼓勵女性創業,開發屬于本地區的特色產品。一方鄉土孕育一方文化,很多農村地區的女性都“身懷絕技”,她們在手工藝制造上傳承著本地獨有的方法,經她們的雙手制作出來的手工藝品,樣貌精美,質量優良,風格獨特,頗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社會工作者可以將懂得此類手藝的女性集中起來組成制作團隊,同時鏈接資源,為她們尋找銷售渠道,幫助她們將這些手工藝品銷售到市面上。在社會工作者的引導下,形成一定規模的制造工廠,并倡導更多的本地女性加入其中,靠自己的雙手獲得勞動報酬,緩解貧困。
第二,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社會工作者可以針對當地女性群體的從業情況,有針對性的為她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例如有些地區旅游業發展迅速,本地女性投入或有意投入旅游業的人數居多。對此,社會工作者可以開設課堂,培訓基本的、實用性強的旅游知識和服務技能,以提高此類女性群體的就業機會和擇業機會;有些地區盛產農產品,社會工作者則可聘請當地農業領域的專家進行實地考察,為當地從事農業生產的女性解答疑惑,補充和拓展她們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她們的農業生產率。
增能理論倡導通過群體行動來提升意識、增強自信。社會工作者可以在社會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巧用“頭腦風暴法”,“頭腦風暴法”能夠巧妙地利用人們競爭意識,激發個人欲望,在個人與集體的暢談地過程中激發新觀念和創新思維的產生,從而改善群體思維。可利用茶余飯后的休閑時間,設定與脫貧有關的議題供女性群體討論。作為主持者,社會工作者要引導她們訴說關于脫貧致富的想法,并對表現積極、踴躍發言的人給予表揚和鼓勵。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當某個成員的行為受到表揚時,會激勵其他成員也想受到表揚而努力學習這種行為。因此就會在農村女性群體中會形成暢所欲言,相互激勵的脫貧熱潮。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打破農村女性群體傳統閉塞的思維模式,而且也在無形之中激發農村女性脫貧的意愿,讓她們由群體脫貧意識淡薄轉變為群體積極參與脫貧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