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益軍
(湖南省常德市攝影家協會,湖南 常德 415000)
在現代平面藝術中,攝影作品依靠構圖、色彩、意境等特點傳播語言內容。在具體的表現技巧上,也進行著不斷的擴展和延伸。從根本上說,藝術攝影創作主要可以分為前期和后期技巧兩大部分,包括用光、虛實、動靜、影調、色調、景深、景別、視點、多次曝光、合成、接片、顆粒控制、畫質控制等等。其中,“色溫與意境”應用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項,這些藝術攝影手法不斷發展和細化,就能夠為受眾呈現出更多“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攝影作品。在實際操作中,有很多初學者往往對此不夠重視,所以其攝影作品的呈現也就顯露出了較大的弊端。本文圍繞藝術攝影創作中“色溫與意境”應用的各個方面展開探究。
色溫最早由十九世紀末期的英國物理學家洛德·開爾文提出,他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設定了一整套色溫計算法,其衡量標準來源于黑體輻射器所發射出來的波長。從根本上說,色溫指的是光線中所含不同波長光量的多少,根據長短的不同可以分為紫外光、紅外光等等。
在攝影創造中,把握色溫的過渡,能夠更好的搭配和設計畫面的顏色構圖,以藍光區、紅光區、綠光區等不同的色澤,形成不同長度的波長混合。而借助于暖光、冷光等不同光源的設計,攝影作品中呈現出來的藝術美感也有所區別。例如,暖色光源更加柔和溫暖,它主要被運用在食物、肖像等一些較為柔和的場景之中。它使作品表現出來的氣氛是舒適、放松和溫和的,而冷色則恰好相反,冷色光源主要更多的存在于風景等自然景觀畫面之中,所體現出來的攝影氣韻十分冷淡和沉郁。“色溫與意境”之間的搭配,較好的反映出攝影家對藝術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也呈現出攝影家的藝術修為。而攝影利用“色溫與意境”對真實事物的構建,也使攝影圖片的藝術美感不斷加強。
攝影是對事物藝術的記錄。這一過程,不僅僅對客觀事物進行了詮釋,也造就了攝影藝術的獨特價值。從照片技巧上看,“色溫與意境”的具體應用體現在不同的方面,根據作品風格、表達語言和藝術思想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應用方法:
對一個合格的攝影師來說,好的拍攝效果離不開對不同光源下色溫值的掌握。自然光下,色溫色調是隨著時間天氣地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例如在中午直射陽光里,鏡頭中,鎢絲燈的燈光呈現出暖暖的黃色,而此時的陽光卻呈現白色。在云彩的遮擋下,不同時間段的日光,色溫也在也在發生變換,例如在5500K以下,日光中的紅色偏多、色溫較低,而在5500K以上,日光中的藍紫色光芒較多、色溫較高。在拍攝的過程中,攝影創作者要結合色溫的波動,通過調整白平衡,使畫面的冷暖趨于最佳的藝術狀態。尤其是在光源色溫與相機所選擇的色溫不匹配的時候,攝影工作者要進行顏色基調的調整,達到自己想要的藝術氛圍,以此提高藝術攝影創造的深度和精度。
光有三個基本特性:明暗度、方向、色彩;從光的基本方向看,有正面光、45度側光、90度側光、逆光;從光的性質來看,主要可以分為“軟光”和“硬光”。“軟光”是不會產生明顯陰影的光線,包括陰天、霧霾天氣等環境下的光線。這種柔光所展示出來的色溫符合散射的規律,以此能夠賦予畫面沉靜、寂寞等藝術感受。而硬光則產生的陰影反差較大,陰影的部分厚重而清晰,因此能夠造成突出的立體感。在對拍攝對象進行設計時,不同的光線所呈現出來的畫面肌理是不同的,尤其是當畫面的明暗度產生較大的差別時,那么就容易給藝術作品呈現出粗糙的感覺,使畫面缺乏藝術美感。因此,攝影創作者必須結合不同的光源,靈活的進行藝術創作。
在“色溫與意境”應用中,矯正色溫能夠幫助攝影師找到更多的拍攝靈感,使畫面的風格更加獨特,藝術效果也更加鮮明。因此,攝影師能夠借助濾鏡和不同色溫的調試,根據室內、室外各種不同的光線,對光源進行相應的調整。同時,攝影師可以使用兩種不同程度的濾鏡進行搭配,能夠使畫面的效果變得更加前衛、豐富,尤其是在一些人像的拍攝上,能夠使畫面超脫平淡,更具視覺沖擊力。
除此之外,攝影師還要在藝術創作中,考慮到不同的季節在室內、室外,都會有不同拍攝效果的呈現。不同的濾鏡和不同的季節之間會產生藝術碰撞,產生不一樣的畫面效果。因此。在拍攝時,要結合太陽光對地面的照射強度和角度,進行全面的設計。
綜上所述,對于攝影師來說,“色溫與意境”是藝術攝影中較為常見的考量因素。“色溫與意境”的運用,能夠保證攝影作品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更加真實、生動的再現不同物體之間的關鍵細節。因此,在藝術攝影創作中,攝影師要把握好色溫與意境兩大因素,恰當地調試達到相應的平衡,才能夠使照片呈現出攝影師想要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