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序光,周林
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8
新形勢下,農村貧困問題的分析研究及脫貧對策的研究實踐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2013年,習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指示;2015年精準識別工作將貧困地區、貧困縣、貧困戶精準識別出來,由于貧困人口結構和致貧因素多樣化的特點,針對性地對貧困村致貧原因的分析研究將是可行性脫貧對策制定的重要依據。
清湖鎮那若村位于陸川縣最南部,屬于5 類貧困村中的“一類”貧困村,貧困發生率超過15%,缺少村集體收入,沒有形成特色產業。全村地形主要以丘陵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以種水稻、養豬、養雞和外出務工為主。經過2015年精準識別工作,貧困戶主要致貧原因有以下幾種:一是因病致貧占貧困人口的25.5%;二是因殘致貧占貧困人口的9%;三是因學致貧占貧困人口的11.2%;四是因災致貧占貧困人口的0.7%;五是因缺少技術致貧占貧困人口的10.1%;六是因缺少勞動力致貧占貧困人口的2.9%;七是因缺少生產資金致貧占貧困人口的40.6%。
按照廣西“八有一超”的標準,結合那若村貧困戶的致貧成因,提出適合村情民情的脫貧攻堅對策,推動精準扶貧工作進程,促進貧困村建設。
實施住房保障工程:一是落實危舊房改造,同時推進危房戶的修繕加固工作;二是實施移民搬遷,針對不同的對象實施分類搬遷,落實搬遷任務,以確保住房指標穩定完成。
落實義務教育階段“輟學返學”工作,加強義務教育結對幫扶工作,完善教育經費保障,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相應保育費、學雜費、“雨露計劃”等落實到位到戶到人。
提高新農合補償和醫療救助水平,實施貧困戶新農合繳費補助政策,加大政府的新農合補助比例。其次落實救助救治機制,逐步實現貧困戶與醫療機構、醫生對口幫扶和衛生簽約服務。最后是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宣傳、免費檢查、健康咨詢等公益服務。
落實路通自然村,因地制宜爭取國家補助、地方籌措、社會捐助、部門幫扶等模式,落實村屯道路硬化工程,實現貧困戶所在的自然村(屯)通道路的目標。
針對有勞動能力的家庭,通過勞動力培訓、推薦就業、扶持創業等方式,實現貧困戶有收入來源;針對無勞動能力的家庭,實施低保兜底政策,確保貧困戶收入和生活保障。
加大發展集體經濟,由于村所在地區條件限制,考慮出資入股分紅方式和引入政府主導的光伏發電項目以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逐步實現村集體收益帶動經濟發展。
在針對性提出的脫貧對策和國家政策支持下,2019年那若村全年村集體經濟增收超10 萬元,完成貧困戶新農合參保率100%,全村無輟學學生,落實雨露計劃20 多人,落實危舊房改造近20 戶,落實低保戶90 多戶。2019年那若村貧困發生率降到0.4%,實現了貧困村脫貧摘帽。
隨著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的召開,意味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但如何將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工作成果同鄉村振興建設工作穩固銜接,并進一步帶領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將成為新時代的新課題,同時也是新生活、新奮斗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