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嚴瑤
為適應新時期的發展,教育各界如火如荼地貫徹執行新課改的要求,情景教學法的出現順應這一主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采用該法能有效優化傳統教學方法中的不足,顯著提升學生興趣,促進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同時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知道,興趣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對其關注、認同、理解歷史知識具有較強的驅動作用。故而,教師要優化教學方法,采取合理的方法來點燃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如使用多媒體技術,可利用“Power point”“Photoshop”等軟件對歷史資料等進行編輯,制作成學生感興趣的歷史課件,使本來抽象的歷史事件,以多元化動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該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易于吸引學生關注力,活躍了課堂氛圍,并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拉近了現代與歷史的空間距離感。
例如:教師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去感受歷史,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如中國近現代史介紹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落后屈辱的歷程,以及人民抵抗外侵并一步步取得勝利。整段歷史的學習是要通過社會進程的教育,旨在對學生的愛國情感的培養。故而,在傳授《鴉片戰爭》一課時,筆者以多媒體課件展示《林則徐》等經典電影片段,在課上促進學生進入一個清政府腐敗落后,列強恃強的特定情境之中。通過對史實的觀看和學習,學生認識到了“國強,人民才能安家樂業”。在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發展歷程教學中,一些網絡愛國主義素材給了教學以很大的幫助,故而,教師要更合理地借助這類素材,將學生帶到歷史情境中去學習。又如教授“香港回歸”一課時,筆者就精心選擇了紀錄片“香港回歸紀實”,讓學生直面歷史過程,從而開啟學生內在的愛國情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發展特點來設計問題情境。這樣,才能發揮“思始于疑,學于端”的效果。這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著這些重要問題去深入思考和探索,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進一步逐漸消化這些問題,在該過程中讓學生的歷史知識逐步得以深化。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讓學生慢慢地學會方法、養成習慣,促進問題的設計和解決取得實效。
例如:筆者在傳授“原始農耕生活的出現”一課時,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新知識,在課始向學生拋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你認為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最先蒸出第一碗米飯?并分析一下原因?”,通過這個問題的創設,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這段優秀的古代農耕文化,進而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避免傳統的“滿堂灌”及干巴巴的課堂說教模式,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的方式,應充分考慮到學生所處學段,以及心理發展規律特點。鑒于學生喜愛故事的特點,教師可以借助歷史故事,提升學生對歷史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自主投入到歷史學習之中。
例如:以“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一課教學為例,筆者充分考慮到初中生喜好表現自我的心理特征,在這堂課中,充分發揮學生小主人的地位,讓他們講述所耳聞的人類形成與發展的故事。此時,學生們一聽到講述人類故事,課堂氛圍一下子被激活了,他們都頗有興致地參與發言,有學生講述了“亞當與夏娃”的神話故事,也有學生講述了“女媧造人”的故事等,還有學生談到了“開天辟地”的遠古故事,在大家饒有興致、眾說紛紜時,筆者適時地提出問題“人類究竟如何形成的? ”這使得學生更加想了解人類歷史發源史了,無疑了點燃了學生對歷史教材內容的興趣。最后,該教學順利完成了讓學生更好地分析歷史問題,以及掌握歷史知識的目標,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該教育環境下,初中歷史教師為了能夠適應目前改革的要求,就要在教學過程中更新陳舊教育觀念,勇于鉆研和實踐創新,并將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法運用于在實踐教學中,以此不斷推動初中歷史教學的效能,進而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