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龍 陳晶晶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 杭州 311121)
受社會環境、價值觀念和高校課程體系的限制,校園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主要存在理念滯后、方法固化與教育功能部分缺失三個方面問題。
現行高校艾滋病防治工作仍然停留在以“管”為主的舊有思維,過于強調學校、教師在開展校園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與創造性,在理念上已經滯后。部分高校基于舊有思維,對于校園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刻意淡化,回避的態度,所開展的工作大多停留于完成常規任務,應對上級檢查層面,主動防治的意識不強。此外,對于已經出現的學生感染案例,也僅當做個案處理,對于艾滋病防治仍存“僥幸”心理,視高校為艾滋病傳染的“免疫區”,“艾滋病”防治工作“可有可無”。這些舊有思維與觀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當前校園內“艾滋病”疫情的傳播與蔓延。
部分高校雖開設和開展有“防艾·控艾”的選修課程與“艾滋病”防治專題活動,但是在教學方法與活動方式上存在諸多問題:首先,作為艾滋病主題教育的選修課程,其并未脫離于舊有的教學模式。所采用的的教學方式仍然是“灌輸式”、“填鴨式”的舊有套路,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沒有真正激發,教學雖有成效但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其次,校園艾滋病防治的課程受制于學生培養方案、學時、師資等因素的限制,課程往往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學生參與度與覆蓋面偏低。另外,由學生社團自發組織開展的各類“主題活動”,雖然在校園艾滋病防治教育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專業有效的方法指導,活動往往流于形式。部分活動又因為學生理解的偏差,助長了學生中性觀念、性行為的開放與泛濫。因此,亟待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彌補當前高校艾滋病防治教育過程中的不足。
當前,高校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工作還是過于側重教育、管理與誡勉,缺少對學生人本的關懷、服務與指導。事實上,高校防艾·控艾宣傳教育的功能應包含“預防性”、“教育性”、“管理性”、“服務性”與“發展”等五大功能。例如,在對失范行為或有失范傾向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的同時,要注重整合各種資源,幫助全體學生預防艾滋病感染等類似問題的發生,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殖健康觀念,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此外,高校在開展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的功能整合上還存在不足,高校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個系統化工程,需要整合的力量不應局限于學校范圍,而應該進一步整合家庭、學校、社會等相關資源,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校園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內在潛能。
PLA(Participatory Learn-ing and Action Design)參與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學習與行動方法—知行并舉的參與式定性研究方法。它通過開放的、群體的、參與的過程,傳授知識,改變觀念,提高他們的行為能力。能讓教師去掉顧慮,學生去除戒備和害羞心理,坦然接受新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PLA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為理念先進、方法科學與功能健全。
“PLA”參與方式堅持“平等、尊重、自主、保密、互動、分享”的指導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將學生視為一個具備自我覺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個體,通過創設條件、協調資源,為學生搭建各種平臺,讓學生能夠在參與式互動的過程中,加深對問題的思考,對自身的認知,從而發掘自我潛能,增強自信,實現問題的自我解決與個人成長。此外,PLA教學方式又有別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他注重用朋輩的力量去影響和感染學生,增進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入把握。例如,所有的教學活動內容都圍繞學生策劃、設計、展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或專題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實施者、評估者,教師則側重于對學生活動的把關、審核與指導,這樣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能夠更加有效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而開放式、參與式的課堂氛圍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激活課堂的活力因子,增加教學成效。
PLA參與式教學模式擁有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借助于“小組工作”、“頭腦風暴”、“情景演示”、“圖示法”等多種參與式方法來活躍課堂,激活學生的參與熱情,實現教學知識的內化與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例如,通過組建年齡相仿,性情相近,問題相似,具有很強的共性特征的“成長小組”,來形成一個朋輩互助體系。而在這個關系體系中,不同的學生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引導者、協助者、參與者,通過小組互動,成員之間又可以通過彼此分享、分擔、支持、教育、治療等方式,來傳遞知識,改變行為與態度,實現知識內化與問題矯正,促進學生個體身心健全發展。同樣,“頭腦風暴”、“情景演示”這些“PLA”教學方法也都具備類似小組工作的特點,都強調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通過創設外部條件,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參與互動中,實現知識內化,問題自決與個體成長。方法更加多樣,形式更加新穎,成效也更加顯著。
PLA參與式方式功能性目標主要包含教育性、預防性、治療性、發展性、社會性五大內容。一是教育預防功能。強調知識的普及與個體的指導,通過參與式課程、參與式活動讓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了解、掌握“防艾·控艾”的相關知識;二是預防性功能。通過開展各類參與式生活技能培訓,提升學生對各類生殖健康問題的處理技巧,預防“艾滋病”病毒的傳播與蔓延。三是治療幫扶功能。有針對的給予有困難的學生專業幫扶,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各種資源解決自身問題,協助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社會支持系統,實現自我治療;四是協同發展功能。促進家庭、學校、社會之間形成良好的協調關系,構建良好的學生成長環境,形成教育合力。五是促進個體社會化功能。協助學生人格發展和整合,完成社會化。就功能體系而言,PLA參與式防艾·控艾教育方式功能更加強大,目標更加明確。
嵌入:將PLA參與式理念與方法引入校園艾滋病防治工作體系。嵌入:就是將“PLA參與式”方式的理念應用于高校艾滋病防治體系。一是要嵌入“PLA參與式”平等尊重的理念。95后的在校大學生,擁有更強的自主意識,她們渴望人格平等,尋求自我,對于管理主義的舊有“艾滋病”說教體系,具有強烈的排斥、逆反心理。因此,高校在開展校園“艾滋病”防治與宣傳教育工作時,一定要堅決擯棄管理主義思維,要從尊重學生的個性自主與人格平等出發,要把學生當做一個獨立的公民去看待,善于傾聽,回應學生的關切,要讓學生感受到尊重,只有如此,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才愿意將自己的“私密”與教師進行傾訴與溝通,才能架構起校園“艾滋病”防治的有效路徑。二是要嵌入“PLA參與式”服務育人的理念。服務是PLA參與式教學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校育人的內在要求,高校或者教師在開展校園“艾滋病”防治教育的過程中,要立足與學生與校園“艾滋病”防治需求來組織和實施相應的工作舉措,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將學生當做服務的主體,盡可能的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使學生能夠從中受益,將宣傳與教育做到實處。三是要嵌入“PLA參與式”互動、分享的理念。要嘗試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手段,來組織、策劃、實施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的專題活動,注重發揮學生“朋輩”的力量去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求知欲望,促使其對艾滋病等相關問題的自我覺察,自我認識與自我抉擇。要善于讓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進行分享與交流。
建構:構建以PLA參與式方式為主的艾滋病宣傳教育體系。“PLA參與式”方法區別于傳統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善于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熱情,能夠通過多元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悟,實現教育成效。因此,在建構以PLA參與式方式為主的校園“艾滋病”防治教育體系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一是要嘗試構建以PLA參與式課程為主的“艾滋病”防治教學體系。高校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功效,要結合社會實際、學生需求進行以“艾滋病防治教育”為主題的課程改革,要善于采用頭腦風暴、小組工作、案例、情景劇等PLA參與式方式活躍課堂,徹底打破教師只管教,不管學的舊有模式,激發學生的課程主體參與熱情,要讓課堂活起來,火起來,讓學生能夠參與到課程設計、課程實踐中,從而提升“艾滋病”防治教學成效。二是要嘗試構建以社團、志愿活動為輔的課外實踐體系。要充分發揮校園“朋輩”類社團和“志愿者”服務性社團的作用,要加強對這些社團的扶持與培育,特別是要注重對社團骨干的培訓,讓社團學生骨干通過PLA參與式方式去向同伴學生宣傳“艾滋病”防治的相關知識,讓學生能夠通過參與社團活動或者社會實踐,來接受“艾滋病”防治的相關知識,促進校園“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從而有效擴大校園“艾滋病”防治的覆蓋面與受益率。
增能:強化社會、學校、家庭在PLA參與式艾滋病防治中的功能成效。PLA參與式方式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善于整合社會資源,形成有效的功能合力。高校“艾滋病”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化工程,單純依靠學校的力量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校園內日益嚴重的“艾滋病”防治形勢。因此,需要整合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資源。一是要積極發揮學校在“艾滋病”防治教學中的核心作用,通過課程、學生社團、社會實踐等方式途徑提升校園“艾滋病”防治工作成效。二是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形成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氛圍。要積極借助于政府、媒體、社會公益組織等力量,積極倡導健康的社會環境,通過立法、法規等等舉措,加大對相應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懲處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三是要積極動員家長參與學生的成長陪伴。要嘗試借助于家校聯動方式,讓家長參與校園“艾滋病”防治相關工作,及時有效的了解與掌握“問題”學生的相關情況,形成有效的“艾滋病”防治合力,呵護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