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光
(沭陽縣融媒體中心,江蘇 宿遷 223600)
新媒體新聞傳播的特點要求廣播電視臺的新聞記者能夠敏銳把握住新聞發生的即時性特點,搶占新聞采訪的先機,獲得第一手新聞資料,從而保證廣播電視臺的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至少要與新媒體同步。與此同時,廣播電視臺具有新媒體不可比擬的官方性質帶來的權威性和新聞傳播的專業性優勢,通過新聞記者對時下熱點進行搶先報道,是其公信力的體現,也是對新媒體海量資訊的一種篩選與厘清,能夠讓受眾及時分清新聞的是非真偽、來龍去脈。
傳統形勢下的新聞采訪主要是通過面對面采訪或電話溝通來進行新聞資訊的采集,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因采訪耗時耗力以及采訪效果的不可控制,讓新聞失去時效性,也不能保證報道的生動性。
新媒體時代下,在移動傳播技術和傳播渠道日益成熟等條件的驅使下,可以說形成了“人人都是新聞記者”的新格局,比如2019年3月21日江蘇鹽城響水化工廠特大爆炸事故,第一手現場視頻新聞素材就是由網民發布到網絡之上,權威媒體再隨即轉載網民的視頻進行報道。這體現了新聞從群眾中來,傳播到群眾中去的性質。新聞素材不再單由記者專門去收集,而是全民參與,全民傳播,全民互動。而且當今大眾,開始樂于參與到記者新聞采訪中,并善于發表自己的個人觀點,同時利用新媒體廣泛參與到輿論熱點的討論之中。
傳統的新聞報道遵循分工合作的流水線模式,這雖然保證了新聞報道的質量,卻失去了第一時間報道的先機,尤其是在新媒體的刺激下,這一趨勢更加明顯。因此,廣播電視臺要縮短新聞采集、加工、傳播的工序,才能跟上新媒體的傳播節奏,這其中記者能力的全面塑造是提高其新聞傳播效率的關鍵。
記者通過新媒體渠道可以跨區域對新聞當事人進行互動采訪,還可以以社會大眾的角色參與各種新聞互動,這需要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的知識,以言簡意賅、平易近人的溝通方式,客觀理性的邏輯分析,讓采訪對象盡可能地還原新聞真實性,提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新媒體新聞信息的復雜性,摻雜了很多虛假內容、負面內容,這就需要記者擦亮眼睛進行分析評判,尤其在廣播電視臺這種官方媒體中,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注重社會道德意義,記者需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做到有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讓每一條新聞都經過核實之后,再進行發布。
為了保證電視新聞工作的順利開展,新聞記者必須將準備工作做到位,并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一方面,電視新聞記者采訪前應該全面了解新聞背景、采訪對象基本信息、受眾對新聞的關注度等,以此明確采訪思路,并形成采訪提綱。電視新聞記者要結合以往經驗,將所需各項采訪設備準備好,常見的有錄音筆、平板電腦、手機等,這關系著工作效率的提升,也能讓采訪工作順利進行。
提高記者職業素養與綜合能力,使其不斷適應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特點。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帶動了受眾對新聞資訊需求的變化,使得新聞內容呈現出文字精煉,突出圖片與視頻的特點,更強調新聞事件的眼球效應。同時,新聞內容風格更加多樣化、生活化、輕松化,還能夠在線與網民交流互動。所以,記者在新聞采訪中要積極吸取新媒體新聞素材的優點,全面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加強新聞采訪中的突發事件快速報道能力,新聞價值的深度挖掘能力,新聞現場的秩序掌控能力,新聞素材與報道內容之間的整合能力,讓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在內容、形式、風格的不斷優化中,不斷符合當代人的新聞接受習慣。
要清楚認識到新媒體只是采訪的工具和渠道之一,關鍵在于讓采訪內容與新聞價值緊密聯系社會生活。一方面,記者可以利用新媒體作為個人影響力的一個有效平臺,比如建立微博賬號、今日頭條賬號等,塑造成為網絡意見領袖,形成有一定粉絲基礎的新聞聚合點,這樣記者就能夠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專業度,快速獲取新聞線索,并能夠帶動關聯粉絲群體關注其制作的廣播電視內容。另一方面,記者可以借助新媒體新聞共享平臺,實現區域間新聞資訊的交流與分享,讓那些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貼近民眾生活的新聞實現跨區域傳播,讓新聞價值最大化。同時,記者還可以利用新媒體渠道作為突發事件第一手素材的采集工具,以此為基礎做好新聞深度挖掘的準備工作,進而通過網絡渠道加強相關信息的搜索,并利用互聯網通訊技術,結合記者專業的采訪能力和新聞事件相關方進行互動,從而以最小的成本支出獲得最詳實、最有價值的新聞報道內容。
新聞記者在采訪中要堅持將新聞事件真相反映出來,為了讓新聞事件報道得到更多受讀者的注意,就需要掌握多種語言表達技巧,并在表達方式上進行創新。在以往新聞事件報道過程中,新聞記者通常采取嚴肅、認真的口吻進行采訪,在轉換為書面語言時也非常生硬,這樣難以引起讀者的興趣,他們普遍覺得報紙閱讀非常無聊與枯燥,在進入融媒體時代后,這種采訪報道方式明顯已經非常落后。當前人們能夠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信息量也變得更加龐大,然而大部分新聞記者采取相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會讓新聞報道變得千篇一律,則很難引起讀者們的關注。隨著互聯網在人們生活工作中的滲透,在觀點和情感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生動、自然的語言形式。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記者也要注重對網絡語言的應用,實現報道的豐富,或者是采訪期間運用網絡語言,可以讓現場氛圍變得輕松與活躍,保證采訪的順利進行。
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要在采訪路徑上作出改進,不斷創新。首先,要轉變傳統采訪思維,結合融媒體時代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有針對性采取采訪技巧。其次,新聞記者要充分考慮到新聞事件具體狀況,注重對事件的還原。這要求新聞記者在充分掌握新聞事件事實后,對當事人、目擊者等采取還原采訪的方式,這樣才能讓受眾通過新聞清楚事件真實狀況。最后,新聞記者的主觀判斷能力要強,采訪期間必須深入挖掘新聞事件的細節,這樣才能凸顯出新聞報道的獨特價值。新聞記者也應該在新聞采訪報道思維上創新,如利用故事情節將采訪對象、新聞事件等引出來。
結語:總之,采訪過程中應當始終貫穿真實性,尤其是在新媒體背景下記者應當保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采訪形式與方法,以互聯網、電視之間的差異作為切入點,全面改進采訪形式,這樣才能提高采訪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