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玲1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巢湖醫院神經內科二病區,安徽 巢湖 238000)
在神經內科中有一種常見的病癥,它在中老年階段中有很高的發病率,醫者稱之為腦卒中,而且患者在治療完出院以后通常還存在程度不同的機體功能障礙,例如語言功能障礙、肢體部分癱瘓、吞咽能力弱,對病患的日常生活還是會造成影響,降低生活質量。且在出院后需要患者家屬悉心照顧。傳統、常規的護理方法效果不顯著,已不滿足患者及其家屬的需求,因此為了提高神經內科腦卒中患者的護理成效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研究中對神經內科腦卒中患者進行居家護理,效果顯著,具有很高的實際應用價值,非常值得臨床推行。現做出研究報告如下。
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挑選了在我院神經內科治療的136例腦卒中病患做為研究對象,并把136例患者分成兩組即1.常規組,2.對比組。納入標準為:確診患者為腦卒中病癥,精神方面沒有障礙,也沒有其他重大疾病,患者仍具有認知能力,能正常與人溝通。所研究對象的常規組68位患者中,男性患者39位,女性29位,他們的年齡分布于45歲到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7.2歲(上下浮動差為4.5歲);對比組68位患者,中男性38位,女性30位,年齡分布于44歲到8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7.9歲(上下浮動差為4.2歲)。這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對比差異不顯著,可比P>0.05。
常規組的病患出院后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法。對比組的病患出院后采用在常規護理的同時并開展居家護理,具體情況為:1.專門成立居家護理組,小組是由兩名康復醫學科的護士和1名具有豐富經驗的醫師組成,負責患者的居家顧問,定期指導。2.準備階段,居家護理小組通過電話隨訪等了解患者實際情況,評估患者情況,準備好護理所需物品。3.改善患者家中生活環境,拜訪之時對環境衛生和患者的病況進行評價估量,為居家環境提出針對性、合理的改善建議,提高患者生活、護理的便利性。比如保持房屋內光線充足,通風條件良好,移除病患日常活動區域內的障礙物,增添扶手,添加防滑墊。4.康復訓練,根據病患的身體狀況為患者制定一個具有特指性、合理性、科學性的康復訓練方案,對患者進行個人自理訓練,對患者的坐姿、站姿進行教導,以防止出現關節半脫位。患肢合理負重訓練、吞咽功能障礙訓練、排便功能障礙訓練,在此期間護理小組成員做到詳細的講解,并密切關注病患狀況,針對不規范情況及時糾正。同時加強對患者家屬的護理培訓,促使病患及其家屬熟練應用居家護理措施。5.做健康指導,患者病情評估、心理情緒狀況,測量患者生命體征,以及異常情況發生的及時應對。
研究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依從性,并采用Barthel指數量表評估病患出院以前和出院半年之后的自立能力,以100分為最高分。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并進行整理。計數與計量符號分別用%、(x±s)表示,且進行2χ或t檢驗,在對比中,數據有差異則表示為P<0.05。(SPSS軟件21.0版本)2結果觀察組與常規組患者出院前的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分別為(51.6±8.1)分、(51.9±8.3)分,對比差異不顯著(t=8.647,P=0.575);出院半年后為(76.9±10.3)分、(64.2±11.0)分,對比(t=6.359,P=0.011),數據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常規組的治療依從性為95.6%(65/68)、79.4%(54/68),對比(2χ=8.7451,P=0.017),數據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神經內科腦卒中患者的治療預后效果一般,出院后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相對較低,并常常伴有語言功能障礙、肢體部分癱瘓等情況影響病患的生活質量,因此需要合理的、科學且有效的護理措施來改善患者的狀況,通過患者預后效果。而研究中對患者進行居家護理,由經驗豐富的居家護理小組進行指導,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有特指性的護理康復方案,指導患者日常活動能力,改善患者的語言、肢體功能障礙情況。為患者居家環境提供改善建議,為患者提供方便且舒適的生活、康復環境。關注患者的生理與心理活動,針對異常情況發生及時的處理與疏導,建立良好的護患情感,增強治療的依從性。綜上所述,對患者預后效果有顯著的改善的居家護理,在神經內科中具有較高的價值,值得臨床推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