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成武
(延邊廣播電視臺,吉林 延邊 133000)
應變能力指的是在突發事件出現或外界環境變化時第一時間改變采訪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而形成的一種綜合素養。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常常會受到許多外界因素的干擾,使得他們的采訪方向發生偏離,甚至難以推進采訪工作的進行。在這些情況出現時,一名新聞記者如果想要在第一時間做出最利于采訪的判斷、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去解決問題,那么他一定要具備極強的專業素質。由此,本文將針對如何提升新聞記者的采訪應變能力開展討論分析。
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時常常要處理一些緊急情況,若記者在采訪前沒有做好準備,勢必會導致其應變能力不足。作為一名記者,在新聞采訪開始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準備,憑借自身經驗從多個角度設想出所可能遇到的緊急情況,并構思該如何解決,這樣可以幫助記者解決很大一部分問題。在對采訪進行準備的過程之中,新聞記者應快速鎖定新聞點,擬出采訪綱要,進而根據綱要構思采訪問題;確定采訪對象;隨后對采訪中的各個環節進行統籌安排,以采訪對象和采訪方向為依據制定備用方案,將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做到盡善盡美,以保障新聞采訪順利進行。
新聞采訪具有獨立性,工作人員各司其職,攝影師負責幕后工作,記者負責掌控采訪節奏、推進采訪進程。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能夠隨機應變,具備敏捷的思考力和精準的判斷力,可以靈活運用采訪技巧,從而對深挖新聞信息起到幫助作用。與負責其他工作的人員相比較而言,新聞記者的獨立性更強,通常都是由攝影師配合記者或記者單獨進行采訪。所以,記者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自我判斷能力會對采訪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這就要求新聞記者科學運用采訪技巧,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更深層的挖掘新聞潛在價值,而新聞記者是否具備很強的采訪應變能力與新聞價值能否被凸顯有著一定的聯系。新聞記者一般沒有充分的時間考慮采訪時的突發情況,所以新聞記者需要找到適合的時間點進行提問或追問,以確保新聞的實效性。在采訪時,記者要根據被采訪人的回答,判斷出新聞事件的實際情況和潛在價值,還要在恰當的時機調整采訪主題或方向。
記者對被采訪者進行提問是采訪過程中的主要環節,在一些新聞采訪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些記者對被采訪者進行問題轟炸,軟磨硬泡,期望其能正面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但這種采訪方式是很不禮貌的,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愚蠢,若被采訪者對問題產生抗拒,就不會再配合采訪。因此,一名專業的新聞記者應在采訪時根據被采訪者的實時態度變化調整接下來的問題,規避“打破砂鍋問到底”行為的出現,靈活改變采訪問題的方向,從多角度獲取信息,這樣既可以還原事實,又可以保證采訪順利進行;新聞記者還應該及時完善問題,設置一些靈活度高的問題,引導被采訪者沉浸至問題情境之中,從而收獲良好的采訪效果。
在采訪時,每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因素都有可能干擾采訪,所以新聞記者一定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細節,從而在短期內精準把控新聞的關鍵點,這就需要記者在采訪時要時刻捕捉采訪對象的表情、語言、動作、神態等,找到細節中蘊含的新聞價值。另外,新聞記者還要注意自己發問的言語、方式以及措辭,邊采訪邊找尋采訪對象的興趣所在,并且以其興趣為切入點和采訪對象進行及時溝通,盡力去營造和諧愉悅的采訪氛圍,這樣可以緩解采訪對象在采訪過程中的緊張,避免因直接詢問使得采訪對象產生抵觸,記者可以以一些日常話題為切入點,開展采訪工作。
在一般情況下,記者要和采訪對象進行面對面采訪,而采訪對象心情會隨著采訪的推進逐漸產生變化,導致采訪過程往往不會一帆風順。所以,新聞記者還需要在采訪時,能夠精準捕捉到采訪對象的情緒變化,從肢體動作、說話語氣等方面盡可能地滿足采訪對象的情感需求,使其可以和采訪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進而更加配合采訪,從而可以有效保障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隨著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媒體以及媒體傳播的媒介發生了許多改變,為新聞記者開展采訪造成了許多阻礙,為有效完成采訪工作,將新聞價值徹底發掘出來,新聞記者必須要具有超強的采訪應變能力,可以在采訪工作中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第一時間觀察到、捕捉到一些細節,以實際采訪情況、被采訪者心理情況和情緒波動為參考,對采訪導向進行合理的調整,最終達到優化新聞采訪工作的目的。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新聞記者,需要在工作過程當中不斷反思、總結,以不斷提升自身采訪應變能力。現如今,新興媒體正在持續發展升級,所以提升新聞價值就成為了新聞記者促進自身事業發展的關鍵,因此,新聞記者應該及時改變工作思路,改變思維方式,從多個角度綜合提升應變能力,從而確保新聞的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