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東營市東營區辛店街道辦事處文化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東營 257000)
很多基層都建有文化廣場或活動室,如何利用好這些設施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杞縣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給我們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路子。群眾演、群眾看,通過對基層文藝愛好者的組織、引導和培養,使其成為基層文化生活燎原的火種,讓先進文化在廣袤的基層大地扎根、生長。
以廣場舞為載體的文化建設與文化傳播活動,能夠促進基層文化及地方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在豐富基層居民文化生活與精神世界的同時,能夠有效填充閑暇生活,代替賭博等不良活動,對基層居民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在參與廣場舞的過程中,人們聚集在一起,能夠提高基層和諧、融洽的整體氛圍,在對舞蹈動作進行相互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人們的群體意識能夠再次被激發,鍛煉身體的同時培養基層居民積極的生活態度,有利于營造更和諧、更陽光的基層生活氛圍,從文化氛圍角度促進基層的健康發展。
首先,需要在動作解析過程中進行文化滲透傳播。動作解析教學是廣場舞教學的重要基礎教學內容,教學人員需要對一首歌的舞蹈動作進行解析,發掘出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或可引申文化內涵的動作元素,并在實際教學中加以運用,實現文化傳播。例如,在遇到歡快喜悅的動作時,可引申出“基層居民要積極向上、努力耕耘,在國家領導下走向小康”,對積極心態、努力奮進、堅持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等思想文化進行滲透傳播。在對動作進行切片時,需要結合動作形態特征、結構等特點分析其動作力度、肢體形態及其中蘊含的意象、情感等表層與內層價值,通過分析動作對基層居民進行有效而不突兀的文化傳播。例如,一個動作的肢體形態是上身前傾,做耕耘姿態,可切片分析出其中蘊含的情感為腳踏實地的勞動精神,進而分析其所蘊含的意象為只有堅持勞動才能有收獲,才能創造出幸福生活。
廣場舞具有集體性與快樂性的特點,它是建立社會連接的媒介。從集體活動的角度透視廣場舞群體的存在和衍生,實際上是對廣場舞這一社會行為中可能產生的交往互動和人際關系的分析和討論。人際交往關注社會中的個體與個體相互關系的總和,也被認為是心理距離與行為傾向。人的發展與他的社會交往密切相關,人際關系理論認為,正性關系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數據顯示目標參與者們通過在廣場舞學習這一社會行為,組內成員建立起互有的親密感受以及相互給予溫暖和支持的關系,大大提升了廣場舞參與人員的主觀幸福感。這種“幸福感”的獲得也體現出廣場舞使參與者獲得社會歸屬,并將其自身視為該集體的一員。廣場舞的群體屬性恰好給予了退休人員社會歸屬感。
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公共文化服務明顯提高,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大力開展數字化服務和動態化服務,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已加強落實。但區域供需矛盾不均等化,已非常突出,在宏觀層面,政府需要進一步推進社區體育公共空間供給頂層設計,細化《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基于社區居住人口基數、社區基本節點,頒發相應的“社區體育活動中心”或“社區文體活動廣場”基本建設指標,并配套相應的土地空間供給,以滿足社區人民的健身活動需求。對擁擠區域要尋找可利于場地,如閑置操場、地下廣場、天臺廣場等等。
利用對舞蹈動作及情緒的分析進行文化傳播,只能發揮出播種效果,而要保障文化傳播的生根發芽效果,還需要更深入的文化植根行為。因此,在發揮廣場舞的文化傳播功能的過程中,還需要整合政府文教部門、基層廣場舞社團組織管理人員以及文化傳播活動開展的“困難戶”的力量,實現文化植根,保障廣場舞的文化功能傳播效果。政府在基層文化建設過程中擔任著關鍵作用,是文化種子得以生根發育及茁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土壤、水源,決定著文化傳播的內涵深度。廣場舞社團組織管理人員作為基層廣場舞活動教學與開展的關鍵人物,在廣場舞文化傳播功能發揮的過程中決定這文化植根的力度與范圍,同時作為廣場舞活動開展的組織者與領導者,具有較強的號召力與影響力。因此,在文化植根過程中,廣場舞組織與管理人員需要發揮出其領袖角色的領導與組織作用,在廣場舞的教學及開展過程中,首先需要對他們關于動作的意象、感情等進行全面教學,在保障組織管理人員自身的文化內涵足夠的同時,由他們組織基層居民參與廣場舞活動,能夠進一步拉近基層居民與廣場舞文化價值的距離,更有利于提高利用廣場舞進行文化傳播的效果,保障文化植根的效果。基層文化傳播對象是全體基層居民,在文化植根中,需要重點關注弱勢群體及困難戶,例如殘障人士等,通過多種合理有效地方式提高這類居民的參與性,能夠實現文化普惠,從而保障文化植根的全面性。
在社會轉型的當口,我們如何對待廣場舞蹈,包括它的產出和反饋評論是保證中國舞蹈先進性的必要思考。的確,互聯網的活力,使得舞蹈以新的形式快速發展,它的文化潛能也將進一步推動舞蹈教育、舞蹈文化、舞蹈傳播的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與經濟價值同等影響和促進舞蹈未來的發展,舞蹈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也許這也是科林伍德稱之為“現代巫術”,我們不應該對其負面生硬地批判,而要洞察到其社會功能的深層意義,在商業化的浪潮下,希望這一波興起,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正能量合并的洪流,對社會負責任地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對大眾平臺加強把關,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和凝聚,它才不會是商業浪潮中的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