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不讓任何一位學生受家庭經濟困難影響而失去受教育機會,這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一項有關育人、民生的重要工程,是助力國家脫貧攻堅的戰略工程。
9月17日,習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調研時希望同學們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珍惜時光好好學習,掌握知識本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聰明才智。大學生正值青春年華,“系好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道路”,貧困學生群體發展尤為重要。高校就是要通過完善的資助工作體系,使資助工作制度更加健全、使資助工作內涵更為豐富,緩解甚至解決貧困學生上學的經濟困難,全力保障貧困學生成長成才環境。
2020年是國家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讓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阻斷部分地區、家庭貧困現狀代代傳遞的有效途徑,是一項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意義的工作。現階段學生資助工作獲得的重大進展與成效,為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與后備動力。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將資助育人納入“十大育人體系”。明確要求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建立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1
新時代背景下,落實資助育人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高校做好資助育人工作有利于推動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有利于加快推動教育現代化,這是高校黨委的政治責任。
高校要充分意識到做好資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和長遠性,提升自身做好資助育人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以及使命感;要清醒認識到高校資助工作個別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在實施路徑中不斷探索,資助流程渠道要進一步透明化、資助實施要進一步精準化、資助育人體系要進一步內涵化、學生能力提升要進一步全面化。
資助工作開展,政策宣傳為先。高校學生工作者要弄懂、吃透國家和地方相關資助政策,上下聯動、整體推進,及時傳達、闡釋相關文件精神,通過學校官方媒體、專題會議、主題活動到等對政策進行解讀,讓資助政策進家長群、進班級、進宿舍,做到學校資助政策家喻戶曉,讓學生及家長結合自身的特別情況一目了然,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同時對學校資助流程按照步驟行程流程表,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優勢,通過組圖解讀、動畫、小視頻、H5等新媒體方式發布、傳播政策要求。進一步優化和提升高校學生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質量,使得資助工作業務和學生管理一體化。
資助工作盡可能前移。要選擇在學生入學前,充分了解經濟困難新生的家庭基本情況,合時、合宜的實地家訪,并做好資助政策傳達工作,大禮包送上門,現場指導新生辦理助學貸款,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無憂地來校報到。開學后,輔導員、班主任可與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逐一進行面對面的談話,針對學生每個個體具體情況,為他們“私人訂制”幫扶計劃,讓困難新生無憂求學。
“精準”是當下扶貧工作的基本要求。學生資助工作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在實施過程中也應該做到“精準”。學生資助工作觸及的政策多、頭緒多,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從橫向上看,各地區、各學校、各院系乃至各班級的具體情況都具有差異性。而作為資助對象的個體學生,其各自的家庭基本情況以及經濟、生存狀況更是各不相同。從縱向上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目標資助對象的個體數量、地域分布、總體結構以及資助需求等因素都在不斷發展變化。這些差異與變化就要求在資助標準、對象認定、資金分配等方面建立健全動態調節機制,靈活應對、精準資助,做到合理地制定資助標準、準確地對接資助對象、有效地發放資金。
高校要加強調研,實時關注學生及家長情況,了解需求變化,聽取意見建議;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和學生生源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聯系渠道,加強對學生家庭情況無縫對接。同時通過大數據平臺對學生在校期間消費金額、學習成績、日常校園活動打卡地等綜合分析評估,建立分析模型,對學習成績下降、消費異常、活動軌跡等情況及時預警,準確識別學生在校表現情況,實施貧困生源庫動態分檔調整,確保資助標準和學生困難程度一致,把最需要的資金發給最需要的人。
學校抓好院校兩級資助工作和學生干部隊伍建設,打造網格化服務模式,確保每一網格團隊由學校兩級分管,分管領導、工作人員、專任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學生干部等組成,全面了解、把握網格內每一個受資助對象的家庭經濟情況、致貧原因。
資助育人的全過程要深入地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單一的簡單的開會評審、資金打到卡上就完成了全部工作。在辦理國家助學貸款時,可以有目的地開展信用知識教育和反借貸詐騙教育,提升學生的理財素養和判斷力;在獎學金評選、發放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力爭上游的奮斗精神;在國家助學金申請、發放過程中,可以有計劃地進行勵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在開設助管、助理、助教等勤工助學崗位中,可以著力培養學生的自立自強精神以及工作能力。
將資助育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輔導、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等工作融合,全面了解學生的成長目標、職業規劃和資助需求,圍繞成長服務主線,基于困難生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科研創新、就業技巧、實過程踐調研、技能獲取等發展需求,通過吸納社會資助等渠道,設置發展性項目,建立面向困難生的分層次、分類別的能力發展提升工程。
學校要組織受助優秀學生參加開展校內宣講活動,鼓勵受助優秀學生把自己的勵志故事告訴大家,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樂觀主義精神,讓優秀感染身邊人,帶動其余同學,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反饋”的良性閉環。
各校要形成全員參與、全面開展、多方配合、統籌有序的有效資助育人機制,在育人的各個環節、各個維度充分關注資助對象,排憂解難,了解他們的實際所需,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幫助,為他們興趣愛好的發展、能力素養的提升、人生視野的開闊提供足夠的平臺與機會。
學校可選拔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組建學習導師團隊,為受助學生定期開辦專業學習提高培訓班,幫助受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選拔實戰經驗豐富的人力資源專家及創業成功人士組建就業創業導師團隊,為受助學生舉辦就業禮儀、求職技巧、人際交往、科技創新及大學生創業等方面的專題講座和實戰訓練,幫助受助學生提升就業創業能力。要統籌校內校外資源,積極拓展助學渠道,搭建學生自強實踐平臺,為受助學生提供校內助學崗位、開發校外助學崗位,有效提升學生自立能力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