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蘭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水利和湖泊局,湖北 宜昌 443501)
近年來,我國多地的水旱災害逐漸增多,隨著水利行業的現代化建設,防洪抗旱工作也需要進行改進。以信息技術為首的各項現代化技術在時間和空間上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靈活的預防機制[1]。信息手段通過全面的掌握大型水庫及主要河流的雨水情況,準確預測災情范圍,為救援工作奠定了基礎。
目前信息化技術在水利工程系統中的覆蓋率較低,因此只能對災情進行粗略的分析。在進行信息化系統的建設中,部分地區缺乏專門的信息化體系,容易導致出現災情時無法及時通傳命令,信息的傳輸效率落后。另外,在汛期無法對河流的水流量進行全天候監控,水流量的數據變化與工作人員的評估結果有差異,導致錯失最佳應對時機,增加洪水災害對人類的安全威脅。
防汛抗旱中的信息化基礎設備主要有數據庫的建設和信息化系統的建設,但目前各級水利部門還未有完備的基礎設施支持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開展。首先,相關工作人員對近年來災情發生的數據信息沒有加以收集和統計分析,導致數據庫中對水流量變化沒有有效的信息,搶險人員無法預估水量的大小,應對方案設計不合理。其次,數據庫中沒有足夠的搶險知識和水利工程的信息資料,因此對水庫的蓄水能力缺乏科學的預估,對災害的應對能力縮減,人員的理論經驗不豐富。另外,部分地區的應急通信系統和工程監測系統設施落后,降低水利信息的數據準確性。
在進行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時,部分工作人員對信息化技術的認知不夠全面,沒有掌握足夠的操作知識,導致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及時根據系統傳輸的數據制定科學的應急預案。另外,部分工作人員對信息的分析和處理水平不高,造成水利信息資源的浪費,對災害處理的方法缺少實際經驗,在制定搶險方案時容易與實際情況有所差異,造成更大的安全隱患。
防汛抗旱工作需要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和實時的數據監測才能有效保證工作的合理性,因此,相關基礎設施必須要根據防汛抗旱的具體思路進行加強。首先,數據庫的信息需要實時更新和共享,因此,水利部門可以利用無人機、衛星遙感等信息化技術進行收集和處理,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工作人員在對數據庫進行整理時,可以根據數據的狀態進行對比分析,存儲和預估未來的發展狀況和變化因素,為搶險工作提供相應的信息保障。其次,水利部門可以根據水資源的管理設施和工程建設質量進行定期檢測和維修,利用互聯網技術輸入各項設備的使用年限,提高水利工程的使用壽命。最后,為有效應對信息傳達的時效性,水利部門可以根據云計算技術和移動端平臺進行技術聯合研發,在水利中心建設云計算操作終端,為不同區域的水利工作人員提供統一指揮與任務安排,在各地區監管水利情況的工作人員只需要通過手機、移動網絡就可以實現命令的接收,這種方式可以適應應急搶險工作的突發性和環境的惡劣性特點。
提高災害的預防和治理能力,是目前防汛抗旱工作建設中的具體步驟之一,應急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現為科學的預案制定和防洪抗旱措施的快速有效,因此,水利部門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切實對水利工作人員進行應急能力的培訓,豐富其應急經驗。在制定防汛預案時可以合理利用相關資源,準備不同的應急方案,保證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實時調動[2]。同時,水利部門需要科學的制定管理制度,對各個崗位實行責任制分工,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效率,促進員工工作思想的轉變。在容易發生災害的時期,通過輪班制實時監測主要地區的災情變化,加強內部通訊能力,保證在災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可以迅速做出反應,減小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取決于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因此,水利部門需要提高對專業人員的信息化培養力度,定期更新人員的信息化知識,制定相關的操作制度提高人員的操作規范。同時可以按照實際的工作崗位需求,對員工進行不同的崗位培訓,另外,可以引進專業的技術人才,結合人才招聘的制度,拓寬引進途徑,專注于人才的能力,保證高素質的防汛抗旱信息化團隊建設。在進行人才培養和引進時,水利部門可以對專業人才的技能和水平實行監督和考核,制定相應的獎勵機制,提高員工學習信息化技術的積極性,從而保障信息化團隊建設的質量。
信息化基礎的應用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新技術的研發和投入也需要有大量的資金,因此,高質量的信息化系統建設需要國家對水利部門進行資金幫助。首先,國家可以制定專項扶持基金,助力高新技術的研發;其次,國家可以根據目前各地區水利信息化建設的程度,給予相關政策的幫扶,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水利部門提供補貼,促進專業人員的進入,提高地區信息化設備的整改;最后,國家可以對專項資金的流向進行具體的監測,保證專項資金恰當運用。
總而言之,隨著目前信息系統的建設與應用,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由于水利信息化的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對策調整,確保防汛抗旱工作的面面俱到。